“分类管理”:网约车平台又飞出“幺蛾子”?
2018岁末2019年初的网约车市场,似乎风平浪静,实际不尽然。
市场上隐隐约约涌动着一股叫“分类管理”的暗流。
1
围绕滴滴出行,“谣言”就一直没停。
岁末年初也是不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19年1月4日,有传言称“滴滴上海团队解散、员工将并入杭州和北京”。滴滴方面回应称该消息为“谣传”,滴滴上海团队一切正常。
2018年12月底,网传自2019年1月1日起滴滴将全面清退无“双证”的私家车。滴滴公关部向“红星新闻”回应称:此事并不属实。滴滴没有任何清退私家车的计划。
2018年12月下旬,网传一份收购书。文件显示滴滴以估值20亿美元收购ofo,并利用一票否决权阻止了哈罗单车与ofo合并。滴滴副总裁在朋友圈公开辟谣,并称谣言“幼稚”。
2018年10月中旬,坊间又在流传:滴滴成功上市,正在派零钱。滴滴在官微辟谣,并声明已在第一时间举报。
…………
资本市场一向波诡云谲。资本密集的网约车行业自然没有例外。
在滴滴与优步中国合并前就有一出“罗生门”,传言、否认,又传言、又否认,反复上演。直至2016年8月1日双方宣布合并的当天上午,滴滴还在“澄清”。即使在卡兰尼克发了博文,还有副总裁称博客是假的。
相爱相杀的“谣言”与“辟谣”中,有些“谣言”可能是真的,有的“辟谣”反而是在撒谎。
2
值得关注的是这条“谣言”:从2019年1月1日起,滴滴全面清退私家车,不再为不符合条件的车辆和驾驶员派单。
这则“谣言”的内容,可能与《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和私人小客车合乘安全管理的紧急通知》(交办运〔2018〕119号)有关。
《紧急通知》要求:……确保网约车驾驶员符合《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管理规定》(交通运输部令2016年第63号)规定的条件。……要对现有网约车和私人小客车合乘服务的驾驶员进行一次全面清理,2018年12月31日前全面清退不符合条件的车辆和驾驶员,并基本实现网约车平台公司、车辆和驾驶员合规化。
值得关注的是平台发出的“辟谣”。
这个“辟谣”基本上是在说:滴滴按照监管部门要求清退不符合条件的车辆和驾驶员——那是“谣言”!
3
“谣言”和“辟谣”都有问题,都不够准确。
2018年8月顺风车司机杀害乐清女孩事件后,监管部门掀起了对网约车和顺风车的“监管风暴”,入驻式检查、联合约谈、专项整治……《紧急通知》就是那时下发的。
滴滴出行也确实进行了安全整改。不仅无期限下线“顺风车”,还采取了加强司机背景审查、封禁“马甲车”、升级组织架构、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等措施。
在2018年12月18日发布的《全面落实整改要求 竭尽全力守护安全》一文中,滴滴出行是这么表态的:克服困难,持续并加快清退平台上不符合《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的司机和车辆,强化派单合规性引导,逐步减少对不合规人员和车辆派单,直至停止。
清理(清退)不符合条件的人和车,是真的。监管部门与滴滴出行一致。
区别在于:监管部门给出了时间节点;滴滴出行回避了时间节点。
4
在2018年底那段时间,各种猜测满天飞:“网约车终于回头了吗?”“是要彻底清理不合规车辆了吗?”……
答案其实不难找。
全国已办理“双证”的数据当前没有公开。2018年8月24日交通运输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公开的数据是“各地累计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34万多本、车辆运输证20万多本”。
而滴滴出行一家平台就曾号称有3000万的车辆和驾驶员。
即使下半年办证提速,合规的车辆和驾驶员翻了一番,即使合规的车辆和驾驶员全都来自滴滴平台,那合规的比例也是低得快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2018年12月31日前全面清退不符合条件的车辆和驾驶员,并基本实现网约车平台公司、车辆和驾驶员合规化”的目标,不出意料地落空了。
清理“成果”之所以不彰,原因是平台对此很不“激进”。相比“一路狂奔”的扩张,网约车平台的合规化进程简直是一步一徘徊。
监管部门,也给人有心无力、高举轻打的感觉。
5
就在这种背景下,冒出了网约车“分类管理”。
何为“分类管理”?平台秘而不宣,相关地区的相关部门也讳莫如深。
没有公开的资料。多方探寻也没找到官方定义,只是从一些只言片语中,能看到“分类管理”模模糊糊的影子。
所谓“分类管理”,大概就是这样:按车辆和驾驶员的接单数量,分“专职”、“兼职”两个类别,分别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专职”的,要办“两证”;而“兼职”的,就可以继续无证运营……但是平台的派单将向“专职”倾斜。
据传,辽宁某市已开始试点。该市交通运输事务服务与行政执法中心对平台实施分类管理的申请表示“赞赏和支持”,同意开展“网约车分类管理地方试点工作”。
而福建某市,则在着手修订《规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发展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的《细则》修订稿拟增加这样一条:市政府授权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按照“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积极创新监管手段,根据人民群众出行需求,适时出台解决城市客运潮汐变化需求、对专兼职车辆进行分类管理等有关措施。
6
作为一家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滴滴平台实行“分类管理”毫不奇怪。
一方面是占绝大多数的不合规车和人在为平台“输血”,支撑着平台的高估值。
一方面是监管部门要求合规化的强大压力。社会舆论也越来越转向支持合规化。
不想点招术“突破”下是不行的。
但是,“分类管理”的主意可能有点“馊”。
根据七部委《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只要从事网约车服务,无论接单多少,都应该依法取得“双证”。
所以,无证“兼职”类的驾驶员从事网约车经营是不合规的,或者直接点说就是违法的。
网约车平台对有意从事网约车经营的,应当以取得“双证”为门槛。即便是对所谓的“存量”网约车,也应设置个合理的办证期限,逾期不办证就清理门户。
事实上,七部委《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已经颁布2年半,各大城市的实施细则也都早已出台。清理的时间已经非常宽裕了。再拖延搞非法营运,还能找得到借口吗?
赞赏、支持“违法”,搞违法的“创新”,这不是明摆着给依法治国新时代抹黑么?实在不知道某些地方政府政府是咋想的。
7
网约车平台实施精细化的管理制度,要对平台内的人和车“分类管理”,那当然无可厚非。
但是,合法合规是网约车经营的前提。
所谓的“分类管理”,应当是对平台内合规的人和车进行分类的管理。
分类还是可以的。对平台内现有的人和车,首先分“合规”与“违法”两类。
对不合规的人和车,不应该是怎么“管理”的问题,而是立即“清理”的问题。
无“双证”从事网约车服务是违法行为。
不愿意办“双证”的,那就换个行当别从事网约车服务了。想以开网约车为业的,就办个“双证”正儿八经好好干。
且不说无“双证”从事网约车服务的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对网约车平台之间的公平竞争是个破坏。就是对平台内已经办理“双证”的驾驶员,也是一种伤害。
已经不少起合规网约车驾驶员集体停运抗议平台向无证驾驶员派单的事件发生了。如果现状不改,这类事儿今后会更多。这将是出租汽车行业新的不稳定因素。
真希望“分类管理”也是个“谣言”。
哪怕真飞出这种幺蛾子也不足畏。它本身见光就会死。
而且,在经历各种颠簸后,网约车已经驶向了合规化道路。
尽管车速不高,但这条合规化之路是禁止掉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