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罗斯之战-两个伟大帝国的首次交锋
怛罗斯战役,是中国唐朝与来自阿拉伯的阿提斯王朝(即黑衣大食)在内包中亚诸国联军相遇而导致的战役,唐朝虽然打败了,但打出了应有的气势。
怛罗斯战役是会被现代人忽视的一场小规模战争,就算在很多书籍中包括现在的历史教科书,也会被一笔带过,甚至提都不提。这场战争被忽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军事角度来看,怛罗斯之战既不是国家战略规划的一部分,且战争也没有继续扩大,算是一场遭遇战,属于规模中等的战役。这场战争也并不是哪一个国家精心策划的结果,而是局部摩擦不断升级的结果。
但细想,怛罗斯之战真的是一场普通的遭遇战吗?其实不是,这场战役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过一般的遭遇战,甚至说大唐帝国后来的衰落,这场战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怛罗斯位于现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南部地区塔拉兹市,靠近西天山,和卡拉套山的西面;据说是北匈奴的郅支单于强迫康居人用了两年时间在塔拉斯河附近建设;塔拉兹地处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在炎热的沙漠和雪山的路口,大陆性气候;2016年人口351353人,其中乌兹别克族72.1%,俄罗斯族 11.6%,哈萨克族 5%,萨尔特族3.2%,塔吉克族 3.2%,鞑靼族 2.2 %,人口组成比较复杂。
历史上,唐代把怛罗斯称为怛逻斯,为石国大镇。杜环《经行记》:“勃达岭北行千余里,至碎叶川。川东头有热海,又有碎叶城。其川西接石国,约长千余里;川中有异姓部落,有异姓突厥。其川西南头,有城名怛逻斯,石国大镇,即天宝十年,高仙芝兵败之地”。
一、 历史背景
唐太宗、唐高宗时期,突厥汗国、西域诸国、西突厥汗国先后被唐朝所灭,唐朝扩张并且开始统治河套、漠南、西域、漠北、安南等地。伊吾、高昌、龟兹、鄯善、焉耆、疏勒、于阗等西域小国或被武力灭国、或被迫投降于唐朝。唐朝据此建立了以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为核心的西域统治体系。
几乎在同一时间,中东的阿拉伯人也在迅速崛起,从阿拉伯半岛开始,经过一系列的战争扩张,成为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空前大帝国,向东则吞并了整个西亚和大半个中亚,向西占领了整个北非和西班牙,控制了地中海南岸的整个地区。八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在东方的最高长官哈贾吉·本·优素福应许他的两个大将——伊本·穆斯林和穆罕默德,谁先踏上唐朝的土地,就任命谁做唐朝的总督。于是阿拉伯先后征服了印度的边疆地区,屠杀、赶走了大量非穆斯林,并征服了塔立甘、舒曼、塔哈斯坦、布哈拉等大片中亚地区,但谁都没能跨过唐朝的土地。
二、 地理背景
怛罗斯距离阿拉伯帝国核心地区两河流域巴格达直线距离约2800公里,而距离唐帝国首都长安直线距离约3170公里,但此时唐帝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长江中下游的江浙地区,该地区距离长安约1000公里,经过对比发现,战争发生地点怛罗斯距离阿拉伯帝国核心比距离唐帝国核心近了月1370公里,造成了地理上的劣势。
阿拉伯帝国凭借地理上的巨大优势,影响力慢慢地体现出来,以伊斯兰文化为矛头,不断入侵中亚诸国,中亚诸国原本大多信奉佛教、祆教等或自己的传统宗教,对伊斯兰文化的东进深感不安,于是不少小国或部落倒向了唐朝。
三、 战争起因
说到这场战役的起因,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高仙芝。此人是唐朝名将,是一个有名的军事天才,年纪轻轻就成了安西都护府的副职,且后来屡屡在战场上建功,公元748年,凭借战功升任至安西节度使,统辖天山南北和咸海以东的地区,成为实际上的西域王。高仙芝虽然具有较高的军事才能,但是在西域这个地方除了需要军事才能,更需要外交才能,该地区势力众多,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国际关系复杂。公元749年,高仙芝对一个中亚小国进行军事征讨,结果就引发了怛罗斯之战,当时被高仙芝攻打的小国,名字叫“石国”。
高仙芝攻打石国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石国当时内部分为两个派系,——亲唐派以及反唐派,亲唐派接受唐王的各种册封以及赏赐,而反唐派野心勃勃,想将唐朝势力排挤出西域,建立自己的势力,经常在当地招降纳叛,增加自己的势力,并号召其它部落联合起来共同反唐,并组建成了一个反唐联盟。这个联盟到处攻打亲唐国家,受到攻击的小国因国力弱小,无法应对,就只能向唐帝国求援,身为安西节度使得高总督,自然不能坐视不管,于是亲自率军讨伐石国。石国在高仙芝的安西军面前,被打得溃不成军,很快就主动投降了。
但在这时候,高仙芝犯了一个错误,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后患,在敌军投降后,趁其不备,又向石国发动了攻击,彻底占领了石国,造成西域诸国人心惶惶。无巧不成书,战争中漏掉了一个石国王子,该王子一直渴望复仇,为了重新组织起一个反唐联盟,他就在中亚地区到处控诉高仙芝的背信弃义。联盟是组织起来了,但这个联盟仍然不是高仙芝的对手,于是他向阿拉伯帝国求助。刚好当时阿拉伯帝国负责中亚地区的将领很渴望建功立业,于是就同意了反唐联盟的请求,双方联合起来进攻大唐帝国治理下的西域。
四、 战争过程
双方参战实力对比:
中国唐朝
阿拉伯阿提斯王朝:
指挥官:高仙芝
指挥官:艾布.穆斯林
总兵力:2.4万人
总兵力:30万人
伤亡:1.5万人
伤亡:7万人
公元751年,高仙芝得到情报,反唐联盟准备对安西军动手,为了争取战争主动权,高仙芝决定先下手为强,率军从安西出发,翻过葱岭、越过沙漠、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在七月份到达了中亚名城怛罗斯城下,但城中已经被阿拉伯军占领,唐军只好开始围攻怛罗斯城。据阿拉伯史书《创世与历史》记载,阿拉伯人在接到高仙芝进攻的消息之后,驻巴士拉的东方总督艾布·穆斯林立即下达命令,令部将带部下数万精锐部队抢先占领怛逻斯城,为大军集结赢得时间。艾布·穆斯林则带着自己的1万人精锐赶往撒马尔罕构筑工事准备大战,且命令手下将领召集河中的驻屯军1万人迅速赶往怛罗斯城,高仙芝攻城五天不克,阿拉伯援军赶到,从背后袭击唐军,在外围警戒的葛逻禄部雇佣兵见事不妙突然逃跑,导致唐军阵脚顿时大乱。阿拉伯联军趁机出动重骑兵突击唐军阵营的中心,连日征战的唐军在内外夹击下再也支撑不住,终于溃败,高仙芝在夜色掩护下逃脱。李嗣业、段秀实收拢散兵游勇向安西逃遁,途中恰逢中方联军中的拔汗那兵也溃逃至此,造成兵马车辆拥挤堵塞道路。李嗣业恐阿拉伯追兵将及,不惜对盟军大打出手,挥舞大棒毙杀百余名同属大唐联军的拔汗那军士,才杀开一条血路,残余唐军得以通过。此前李嗣业还曾劝高仙芝弃兵逃跑,被段秀实斥责为“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在收拢残兵之后,高仙芝并不甘心,依然想进行一次反击,在李嗣业等人的劝说之下终于放弃。最后高仙芝只得引残兵逃至安西。
五、 对唐朝的影响
第一,战役的失败严重影响了唐朝对西域的控制力。在怛罗斯之战前,唐朝在西域的总兵力在三万人左右,而怛罗斯一战,唐朝军队就损失了约一万五千人,军队数量减半。且在这场战役之前,唐朝能在西域地区保持优势,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高仙芝的个人军事才能。战役的失败后,被调离了该位置,继任的将领军事才能远远不及高仙芝。军事实力和指挥能力同时削弱,造成了唐朝对西域的控制力减弱。
第二,战役的失败是唐朝军事衰落的重要体现,并加重了军事衰落的程度和速度。同时间,唐朝在其南方和北方两大战役中也遭遇了失败。一是剑南节度使对南诏的失败,在战争中损失了六万士兵,几乎是全军覆没。二是安禄山对对契丹的失败,不仅让安禄山陷入敌军的夹击之中,甚至他本人都差点被敌军活捉,这场战役也是损失惨重。
怛罗斯在西边,契丹在北边,南诏在南边。同一时间,唐朝在多个方向同时遭遇了重大军事失利,这时候就已经能看出唐朝有点外强中干的感觉了。也间接造成了安禄山就起兵反唐了,可以说“安史之乱”跟怛罗斯之战还是有一定关系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怛罗斯之战并非是一场无关紧要的战役,这里面蕴涵着内政外交的诸多关系,阿拉伯帝国和大唐帝国分别向东西扩张的交汇和碰撞,怛罗斯在东亚的特殊地理位置,还有高仙芝的战争失利,也暗含唐朝衰落的开始,这场战役带来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一般的遭遇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