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黛丽·赫本竟然认为自己很丑,原因你想象不到
著名导演比利·威尔德说:上帝亲吻了一个小女孩的脸颊,于是赫本诞生了。
奥黛丽·赫本
但奥黛丽·赫本从来不是上帝的宠儿。银幕下的她,和所有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困惑和挣扎:
她认为自己很丑:
我不想胸太平,我不想有这么棱角分明的肩膀、这么大的脚和这么大的鼻子。
我不明白为什么人们会认为我很漂亮。
她很内向:
“我必须经常独处。如果周六晚上到周一早上我一个人呆在公寓里,我会很开心的。我就是这样加油的。”
她很容易紧张:
为了应对自己的紧张和焦虑,她一天抽3包烟,才有可能平静下来。
她的这种性格和认知要从原生家庭说起,而这也是造成她婚姻不幸的根源之一。
1:不幸的童年,缺爱的孩子。
1929年5月4日,奥黛丽·赫本出生了。
她的父亲是个银行家,母亲是男爵之子,她从小学习芭蕾舞。
小时候的赫本和妈妈
在世人看来,出身于精英阶层的她,物质优渥,接受高等教育,可谓是人人艳羡的对象。
可表面光鲜的背后,其实是缺爱的童年。
父母经常吵架,她不知道如何应对,只能躲在桌子底下。
父亲会说13种语言,却不会表达爱。在赫本6岁时,他离家出走,只留给赫本一个决绝而冷酷的身影。
即使如此,赫本还是期待着父亲有一天能够回来。她经常给他写信,希望父亲可以感受到她的思念和爱,可她从未收到过只言片语。
母亲一直很强势,父亲走后,她不仅天天咒骂自己的丈夫,而且对赫本的教育更加严苛,致使赫本一直处在很压抑的状态。
二战爆发后,物资奇缺。赫本和妈妈躲在黑暗的地下室里,经常处于饥饿状态。正在长身体的她,因为营养不良导致了哮喘、黄疸和贫血。
父亲抛弃了她,母亲压抑着她,战争给了她一副病态娇弱的身体。赫本带着童年的创伤,带着原生家庭的枷锁,开始走向既定的成年。
心理学中有补偿心理防御机制的说法,孩子童年时期缺失的爱,长大后会特别渴望在其他方面补偿回来,这也为她失败的婚姻埋下了伏笔。
2:婚姻的失败,是命运的安排。
缺爱的女人,总是很难走入幸福的婚姻。
奥黛丽·赫本和第一任丈夫梅尔
第一任丈夫梅尔,婚前陪她躲避记者的跟踪、为她提供各种建议,父亲般的呵护让赫本误以为这就是爱情。
所以,当36岁的梅尔向她求婚时,24岁的她满口答应,丝毫不在乎年龄的差异。
婚后,赫本过度依恋梅尔,任由他掌控她的人生。
事业上,她的工作全部由梅尔安排。生活中,她流产2次,直到6年后,才生下了大儿子。
即使赫本已经付出了一切,梅尔还是出轨了。最终离婚。赫本产生了深深的绝望,又想起了父亲离家出走时的冷酷背影。
可让人万万想不到的是,6个星期后,她竟然再婚了。
第二任丈夫是风趣幽默的心理医生安德烈·多蒂。
奥黛丽赫本和第二任丈夫安德烈
在这段婚姻里,赫本离开了好莱坞,脱下纪梵希名贵的套装,甘愿做起了家庭妇女:她早早起床,为丈夫做早餐;陪他一起去医院上班,帮他为病人量体温。
4个月后,赫本怀孕了,安德烈却流连于夜总会和脱衣舞厅不能自拔,最后还是以离婚收尾。
她爱上了比自己大的男性,认为成熟的气质能够给自己足够的安全感。接着,她又通过快速开始另一段亲密关系来疗伤。
这在心理学中都是缺爱的表现。
缺爱的人内心都有一个饥渴的小孩,需要大剂量的爱来补偿。 但是因为缺爱,他们内心自我认同感极低,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所以,在婚姻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童年的不安全感,让赫本在婚姻中拼尽了全力,却依然得不到幸福。
她用25年失败的婚姻,为父亲的不负责任买单,治疗原生家庭造成的创伤。
3:在母亲的角色中,锻炼爱人的能力。
“我们生下了就具备了爱人的能力,但是我们还必须去锻炼它,就像我们锻炼其他肌肉一样。”
赫本的梦想之一就是拥有自己的孩子。结婚后,她在经历了4次流产,终于有了两个可爱的儿子。
赫本的两个儿子
为了抚养孩子,她选择息影回归家庭。
每天,她研究各种食谱,为孩子做营养餐,孩子吃得津津有味。
周末,他们躺在床上,关着灯聊天,一直聊到其中一个睡着为止。
她努力营造幸福温馨的家庭氛围,从不将夫妻矛盾展现在孩子们面前。
她的努力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快乐,她也成为了两个儿子最好的朋友。
赫本和大儿子西恩
大儿子西恩回忆说:“母亲热爱家庭生活,我经常看到她在厨房中一丝不苟地准备食物。对每件事,都竭尽所能,她在身边,我们是如此满足和幸福。”
赫本在息影后的一次采访中,也让我们看到了她对儿子们的爱和付出爱时的幸福:“我愿意回到家中和孩子们在一起,这让我非常幸福。我可不是失落地坐在空空的房子里,一个人咬着指甲发呆,事实上和其他的母亲一样,我为我的两个儿子骄傲。”
在和儿子的相处中,她不断付出爱,也得到了孩子们真诚的爱。这弥补了她内心爱的缺失。与其说是她在爱孩子,不如说她在付出爱中完成了自我救赎。
4:做慈善帮助更多的孩子,成为为爱而生的天使。
因为曾经被伤害过,她太明白一个孩子对爱的渴望;因为养育过孩子,她太清楚一份纯粹的爱对一个孩子的力量。
等孩子渐渐长大,她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慈善事业中。
1992年,赫本在索马里
为了帮助世界上不幸的儿童,赫本在世界上最贫穷的地方来回奔波;讨厌在公共场合露面的她,却利用自己的名气接受各种活动的邀请,以吸引大众对慈善的关注。
在一次采访中,当主持人询问她“第一次前往埃塞俄比亚这个充斥着混乱和饥饿的地方是否感到恐慌’时,赫本笑着回答:“我很渴望去埃塞俄比亚,能够获得这样一个机会,为孩子们做一些实事,我感到非常荣幸。”
老天却没有因为赫本的慈悲而放过她。晚年的赫本病魔缠身,严重的时候甚至无法吃饭。可她心里牵挂的还是不幸的孩子。1992年底,她以重病之躯远赴索马里,最后一次去看望那些因贫穷而挨饿受苦的孩子们。
1993年1月20日,她带着慈悲去了天堂。
你有遗憾吗?
没有,谢谢你们,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在受苦。
这是她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话。
享年63岁。
结语:
赫本一生,因外表而闪耀,因才华而卓越,因人格而不朽。
如此美丽和成功的她,却带着童年的伤痛生活着。自卑和敏感让她发现不了自己的美丽,哪怕她是被众多女子所羡慕,被众多男子所爱慕的对象。
对爱的缺失让她渴望走入婚姻,寻求在童年求而不得的爱。这种迫切和不愿放手又让她在婚姻中始终处于讨好者的角色,哪怕伴侣多次出轨,她仍然竭尽全力在维护着婚姻,直到崩溃。
万幸的是,她的孩子和朋友一直以他们的方式爱着她,她也在爱与被爱中找回了勇气,她察觉到自己不幸的根源,学会接纳自己,学会给自己疗伤,最终她打破了原生家庭的魔咒,拯救了自己,也拯救了更多的人。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虽然深远,但并非不可逆。愿你一路前行,光芒万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