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整编为7个师,师长分别是谁?后来什么军衔?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整编成了7个师,在这次事变中,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等人不幸壮烈牺牲,原本的新四军变得破碎不堪,因而组建新四军的任务迫在眉睫。
出于革故鼎新的缘故,新的新四军和原本作出了区别划分,整编了7个师,而这7个师的“领头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一、新四军的整编背景与历程
1941年1月14日,皖南事变致使原本的新四军分崩离析,在国民党给新四军扣上了“叛军”的帽子,并下令取消其番号后,新四军的重建工作被提上日程。
随着陈毅、刘少奇的就职,新四军军部也得到机会在盐城顺利重建,只不过,新四军的重建工作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首先要解决的是新四军的划分问题,陈毅、刘少奇等人原本计划要将新的新四军编制成4个师,第一师到第四师分别为苏北、皖东、李先念部和苏南四个部队。
在考虑了综合原因后,中央认为时局仍然在变化,有效的有生力量会成为部队的助力:彭雪枫的部队原本是新四军第六支队,主要作战区域在苏皖边区,如果将其划分到新四军,可以为接下来的作战提供地势经验。
于是中央对黄克诚、彭雪枫的八路军部队也进行了重组,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新四军实力。
经过反反复复的思考和敲定,中央发布了电报:胡、陈速将苏南、苏北、皖东、鄂中、淮北及克诚编为6个师,此时队伍中已经有粟裕、张云逸、李先念等5位将领,他们都是新四军成型前的师长,但这并不是最终规模队伍。
这一次的电报把新四军的基本结构给框了出来,后来又加入了队伍,最终规模共计7个师团90000多人,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在此期间,刘少奇、陈毅等人对新四军进行了一次认真的整顿。
刘少奇先后两次提出对八路军和新四军进行重组,但由于外界的政策和党内外的矛盾,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除此之外,新四军的整编还存在诸多尚未妥善解决的客观问题,虽然不难解决,但要处理妥当也需要耗费不少精力。
比如,在皖南事件以前,八路军与新四军都是隶属于国民党政府的,如果擅自扩充,就会被国民党抓住把柄,进行诽谤甚至是威胁。
再者,八路军第五纵队是改编后的第四集团军第3师,该集团军从长征到苏北,遇到了许多思想、组织、作战方面的问题,想要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并非易事,而这也是进行改编工作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于第一个难题,在当时来说其实是比较好解决的,因为在皖南事变发生后,国内民众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来自舆论的压力已经大大减轻,加之在军队重组以后,军队的整编和扩充已经不需要经由国民党政府这一步骤了。
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苏北抗日的真正先头部队,在日军的围困下,想要继续在敌人的后方作战,壮大自己的军队是必然选择,大家没有不支持的道理。
总的来说,问题确实存在但解决起来并不难,在我军的有序安排下,新四军的重建领导工作还是较为顺利的。
值得注意的是,新四军在改编期间坚持精兵论,提出正规化和精兵化两个主要的口号,并且强化干部的党性,实现军队的铁板一块。
期间,他们按照既定的建军原则和行政原则,采用了灵活变通的方法论,一方面吸取皖南军区改编的经验,另一方面也吸取了同盟国军队改编的经验,根据实际情况,让军队在正规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直到1941年6月,中央颁布了一项关于任命军官的相关命令,这才使新四军的改编工作告一段落。
那么,这7个师的师长都是什么人?在1955年授衔时又被授予了什么军衔呢?
二、盘点新四军的7位师长
第一师师长: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
新四军成立之初,粟裕只是一个支队副司令,很大原因在于红十军团的失利让粟裕的才能被埋没,虽然方志敏、刘畴西等人英勇就义的重要原因在于“左倾思想”,但粟裕作为参谋长肯定是要负责的。
因为此事,这一阶段的粟裕并没有太多机会发光发热,但在接下来的斗争中,粟裕抓住机会施展军事才能,他的指挥作战能力也被同僚发现,从而屡立战功。
皖南事变后,粟裕担任了新四军第1师师长职务,还兼任一大批重要岗位。
第二师师长:张云逸,被授予大将军衔
新四军第二师是由江北指挥部所属的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改编而来的,而师长就是张云逸。
张云逸也算是革命队伍里的老前辈了,曾经参加过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北伐战争等一系列经典战役,一生纵横南北,为党和革命的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心血,并且先后担任过中革军委副参谋长兼作战局局长等重要职务。
直到抗战全面爆发后,张云逸先后担任了新四军的参谋长、第三支队司令员等职务,直到皖南事变发生后,张云逸开始负责第二师的相关领导工作,随后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第二师的师长。
张云逸的军事才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也正因如此,在皖南事变发生后不久,张云逸就拿下了新四军的副军长职位。
第三师师长:黄克诚,被授予大将军衔
黄克诚一开始是八路军,但在重新规划新四军以后,黄克诚也算是两边都占一些,因而黄克诚对部队的付出也就更加尽心尽力。
在这7个师中,黄克诚手头的兵力是最多,这一点出乎很多朋友的意料,其实从1945年抗战胜利后的数据统计就能看出,那时候新四军主力成员有21万人左右,黄克诚的三师有3.5万人。
看起来只是取了个平均值,但在两三年前,这支队伍人数也不过2万余人,短短两三年就扩充了一半多,足以可见黄克诚扩充部队的硬实力。
第四师师长:彭雪枫,没有授衔
彭雪枫作为我军的优秀将领,参加过中央苏区的多次反“围剿”作战,还参加过长征、攻占娄山关等多次经典战役。
无论是能力还是忠心,彭雪枫的水准都是一流的,从他能担任第四军军长这一点来看就能窥得一二,只可惜在抗战时期彭雪枫不幸被流弹命中,英勇牺牲,因而也没有机会授衔。
对于“应该给他授什么衔”这一点,有人认为彭雪枫是新四军军长,论资历的话他跟粟裕等人一样,论功绩,跟同时期的将领相比也丝毫不逊色,按理完全可以授大将军衔。
第五师师长:李先念,没有授衔
李先念除了担任新四军第五师师长职务外,还担任过中原军区司令员等要职,在中原突围中他表现出了自己独有的军事指挥艺术,能力也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
可惜的是,李先念没授衔,虽然按照惯例和相关要求,他符合大将的授衔标准,但是中央考虑到,那些已经到地方工作、没有军职的军队领导人如果得以授衔是否会有所不妥?于是在综合考虑下,最终没有给李先念授衔。
不过,即便如此,李先念后来在政治工作方面的成就也是很高的,从这一点也能从侧面看出李先念的能力和素养过人。
第六师师长:谭震林,没有授衔
谭震林和部分著名将领不同,他是搞政治工作出身的,但即便如此,他的军事才能也十分突出,在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就开始长征后,他留在闽西,坚持在艰苦条件下开展游击战。
抗战爆发以后,担任起了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的职务,同样继续贯彻中央提出的游击战争方针,同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谭震林和李先念没有授衔的原因大同小异,都是因为需要从事政治方面的工作被调到了地方,从而导致没有军职不能授衔。
第七师师长:张鼎丞,没有授衔
张鼎丞是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他参加过农民武装暴动,和谭震林一样,在1934年留在了闽西地区坚持游击战争,在此期间他担任过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职务。
张鼎丞同样是个擅长政工工作的人,在抗日战争时期,他被统一划到新四军的范围里,在此期间,张鼎丞的政治工作经验也派上了用场。
由于能力突出,在离开军队后张鼎丞继续从事较有难度的政治工作,担任过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职务,所以他也未能有机会授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