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夸日本文化、称舞女天真,“天才少女”蒋方舟怎变如此油腻?
2015年,蒋方舟受邀,去日本东京独居了一年。
经过两年时间的沉淀后,蒋方舟将自己在东京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本书,名字叫《东京一年》。
这本书在豆瓣上有7.0 的评分,在她之前的诸多作品当中,这本书的评分算是高的。
但也有不少人对她的这本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住一年的流水账拿来卖钱,思考未免也太廉价了。”
2021年6月7日,日本外务省曝光了一份公知名单,这些名单中的知识分子,多数都发表过夸赞日本的作品。
在这份124人的名单当中,蒋方舟位列第二。
很快,蒋方舟被挂上了“亲日”的标签,短时间内顶上了热搜。
而她的那本《东京一年》,也很快在豆瓣沦陷,很多人刷了一星的评价,有读者甚至公然留言:“这本书我没看,就是来标识一下伪军。”
已经记不清,这是蒋方舟多少次因负面新闻登上热搜了。
9岁出版散文集、11岁写小说、15岁当选中国少年作家学会主席、18岁考上清华......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母亲的一厢情愿。
可时过经年的今天,没人想到,当年的那个“天才少女”,竟变得满目疮痍。
这些年,她经历了什么?
1、“天才少女”养成记
在多年后的一次采访当中,蒋方舟承认,她从来没想过成为一名“天才少女”。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母亲的一厢情愿。
蒋方舟的母亲叫做尚爱兰,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也是一名作家。
在蒋方舟很小的时候,尚爱兰就很怕蒋方舟有智力缺陷,除了日常的观察和照料以外,尚爱兰还处处鼓励女儿,让她相信自己是个“聪明人”。
在蒋方舟很小的时候,尚爱兰便将她所有的漫画书送给了亲戚朋友,让蒋方舟试着去看“成人的书籍”,如《撒哈拉的故事》、《卡夫卡全集》等。
尚爱兰坚信:“读物的水平,决定着孩子智商的水平。”
于是在尚爱兰“魔鬼”般的训练下,蒋方舟小小年纪便能够通读古诗,认识上千个汉字。
这年,蒋方舟连小学都没上。
随着蒋方舟认识的字越来越多,尚爱兰开始“加大难度”,要求蒋方舟开始写。
周末的时候,尚爱兰去学校加班,也不忘把蒋方舟叫起来,把她拽到桌前写字。
“在我回来之前,你必须给我写到这儿。”
放暑假的时候,尚爱兰从学校老师口中听说,美国有个小孩,跟自己的爸爸合作写了一本书。
尚爱兰心想:我也算是个作家,他们能写成凭什么我写不成?
于是从那天开始,尚爱兰开始拉着蒋方舟一起写书。
时间久了,蒋方舟开始烦了,开始各种闹别扭,拒绝配合尚爱兰写书。
尚爱兰便威胁她:“每个小孩小学毕业之前都要出版一本书,不然不能够毕业!”
就这么连吓带哄着,在蒋方舟9岁那年,终于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打开天窗》。
这本书共有67篇,其中有蒋方舟的65篇文章,尚爱兰的两篇。
在其中一篇当中,尚爱兰这么形容蒋方舟的写作状态:“她几乎没有出现过任何写作的困难。”
凭着这本书,蒋方舟迅速走红,各大杂志都在对她进行报道,“9岁天才少女”的头衔也就此扣在了蒋方舟的头上。
蒋方舟很想与身边的孩子一样四处奔跑、大声欢笑,却莫名被卷入了大人的世界中。
这些人是聪明的,蒋方舟有名气,也有争议,只要她能写东西出来,就肯定有人看。
小小年纪,她的稿费便成为了家庭经济的支柱,她的稿费很快变成了新的房子,爸爸新的摩托。
随着蒋方舟越来越火,有些质疑声响起:“你这么急功近利,对孩子的成长真的好么?”
尚爱兰气势汹汹地回怼:“写书不出版又待如何?就像做好的饭不让人吃,非馊了才行?”
趁着蒋方舟的热度,尚爱兰自己还抽空出了两本书,在书中大谈自己培养“天才少女”的经验。
但蒋方舟并不快乐。
整日顶着“天才”的名号,使她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要受到别人的关注,甚至不能有一点错误。
“居高临下”的身份,让她距离一个普通女孩的生活越来越远,为此她经常与尚爱兰吵架。
情绪激动时,尚爱兰说:“快乐不重要,把事做成才重要!”
蒋方舟选择了沉默。
2、算了吧,你没什么天赋
2008年,蒋方舟18岁,迎来了高考的年纪。
她的成绩并没有那么优异,但最终还是因为她的身份和阅历,被清华降分60破格录取。
在喜欢她的人眼中,这是一种幸运;在不喜欢她的人眼中,这就是黑料。
因为这件事,蒋方舟后来困扰了很多年。
这些人是聪明的,蒋方舟有名气,也有争议,只要她能写东西出来,就肯定有人看。
2013年,蒋方舟毕业,那年她把自己大学几年发表的文章整合成了一本书,名字叫做《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
截止到目前为止,这本书是蒋方舟所有书里面评分最高的一部,却也是被骂最多的一部。
不少读者认为,她的这本书里掺杂了太多无病呻吟的感情,通篇都在引用故事来凑内容,像满分作文,但不像文章。
离开了大学校园后,蒋方舟处处碰壁,抛开“天才少女”的光环后,众人才发现,其实她什么都不会。
面对网上骂她的声音,她常常去反驳,可反驳到最后,发现自己手里确实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作品。
为了证明自己,她写了小说,拿到出版社给编辑看,编辑看得直摇头,把稿子一甩:“算了吧,你没什么天赋。”
蒋方舟脸一红,半天没说出话来。
她很是焦虑,别人越说她没作品,她越是焦虑,越想写出点东西来,却什么都写不出来,这更加深了她的焦虑。
除了“名不配位”带来的焦虑感之外,婚姻大事也成为了蒋方舟心里的一块痛。
在《圆桌派》上,蒋方舟直言不讳地说:“我还是属于在两性市场当中,被挑选的状态。”
之前蒋方舟认为,结婚生子这种事对于写作来讲是个障碍,但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到了以后,她才发现这才是真正的障碍。
蒋方舟从未将自己放在“大女主”的剧本之上,面对公众她从来没表现过自己的“强势”,反倒是更像“讨好型”人格,不遗余力的卖着笑脸。
在某次节目当中,蒋方舟自曝自己曾经在电话中对男友道歉了两个多小时,就算濒临到极点最终也没能发泄出自己的情绪。
懂事太早,成为了捆绑蒋方舟二十多年的枷锁。
尽管蒋方舟并不认同,但她不得不承认,母亲的那句“成事更重要”,早已印在了她的骨子里。
3、你加油,我不了
2015年,蒋方舟接受了日本的邀请,每月拿两万补助,在东京独自生活。
在“与世隔绝”的那年里,是她为数不多的快乐时光。
她把这段经历写成了书,卖得还不错,但其中的有些内容,确实无法苟同......
面对种种争议,为了改变自己的形象,蒋方舟尝试转型去上综艺,上了几期窦文涛的《圆桌派》,却被网友骂得无地自容。
知乎上有个问题,点击率特别高——“怎么才能让《圆桌派》的窦文涛别再请蒋方舟了?”
心情不好的时候,蒋方舟喜欢找李诞诉诉苦,因为只有面对“人间不值得”的李诞,蒋方舟才能卸下防备,倒一倒心中的苦水。
2018年,李诞出了本新书,送了一本给蒋方舟,上面写着:你加油,我不了。
蒋方舟哭笑不得,在微博中晒出照片并回复:“还是一起加油吧!”
她何尝不想和李诞一样,甩出一句“人间不值得”,然后消失在公众视野。
但她没法那么做,只要有人注视着她,她哪怕咬着牙,也要继续跑下去。
6月7号那件事后,网上的舆论持续发酵,官方不得不站出来发声,为“公知”们辩解。
蒋方舟也跟着发了条微博,结尾说道:“我尊重为国家发声的网友,相信误会总会过去。”
但网友们似乎并不买账,看到她发这条微博更兴奋了,各种污言秽语充斥在她的留言中。
蒋方舟什么都没说,默默吞下了这一切。
直到一周以后,她才在自己的个人公众号上发了篇文章,分析的是作者卡夫卡,其中有这么句评价:“他的一生都活在两种恐惧之中,恐惧孤独,恐惧与人相处。”
9岁是天才,15岁是才女,25岁成了普通人。
“我觉得所有天才儿童都是对于成人世界的一场献媚。”
这话看似平平无奇,却道出了她二十多年来的厌倦和疲惫。
当所有人都在关注她飞得高不高时,又有谁在意过,她到底飞得累不累呢?
想必这个答案,只有她自己能够明了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