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对人生的重要性!音乐改变人生-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音乐越是奢侈,人民越是抑郁。也就失去音乐教化的本质了。
雅正之乐,中正和平,能够调和性情,与人的本性相应;音乐淫哀,容易感动人,使人心妄动,但是不得性情之正。
为什么正襟危坐,穿着端服、戴着礼帽来听古乐却唯恐要睡着,昏昏欲睡?而听新乐却令人不知疲倦?
每天20分钟,52期轻松学完《群书治要》
《孝经》上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孔老夫子到了一个地方,还没有问这个地方的政事办得如何,只是听一听此地的音乐,他就能够判断出这个地方的民风如何了。
《论语》上讲:“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意思是,礼啊!礼啊!难道就是呈献玉帛这个仪式吗?乐啊!乐啊!难道就是敲钟打鼓吗?换一句话说,我们今天搞文化,文化就是唱歌跳舞吗?
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它是道德,它具有培养起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内容。
我们应该流行什么样的音乐呢?
在《吕氏春秋》上对乱世的音乐做了这样的描述:
“乱世之乐,为木革之声则若雷,为金石之声则若霆,为丝竹歌舞之声则若噪。”
这句话翻译过来很有意思,说乱世的音乐,我们演奏木质、革质的乐器,声音就像打雷;演奏铜质、石质的乐器,声音就像霹雳;演奏丝竹歌舞之乐,声音就像大嚷大叫。
“以此骇心气,动耳目,摇荡生,则可矣。”
以这样的音乐来惊骇人的心气,摇动人的耳目,动荡人的性情,是可以办到的。
“以此为乐,则不乐。”
如果以此作为音乐来演奏,绝对不可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快乐。
“故乐愈侈,而民愈郁,国愈乱,主愈卑,则亦失乐之情矣。”
所以,音乐越是奢侈,人民越是抑郁,国家越是混乱,君主的地位越是卑微。也就失去音乐教化的本质了。
《吕氏春秋》这一段话,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大的警醒,它告诉我们“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孔老夫子到一个地方,他没有问这个地方的政事办的如何,首先听一听流行什么音乐,大家喜好听什么音乐,就知道这个地方的民风如何了。
怎么分辨什么是好音乐?什么是坏音乐?
儒家非常重视音乐对人心的影响,主张音乐应该有益于人的教化。认为以道为主导的音乐,有益于人心性的提升;而以满足感官刺激作为主导的音乐,则将导向社会混乱。
在《论语》上孔子就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郑声,就是郑国的音乐,也就是「淫声之哀者」。雅,就是正的意思。宫商角征羽五声,什么时候用什么乐,都有一定的规矩。雅乐,就是先王的雅正之乐,中正和平,能够调和性情,与人的本性相应。但是「郑声哀以思」,郑国的音乐淫哀,容易感动人,使人心妄动,但是不得性情之正。当时有很多人都喜欢郑声,不知雅乐,结果是以淫乱雅。
在《礼记》中强调:“先王之制礼乐,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
古代的圣王制礼作乐,并不是为了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教导人们培养出正确的好恶之心,返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这个乐的作用在于和,使人形成和的性情,使社会有一种和的气氛,所以它能够移风易俗。如果国家平时就重视提倡礼乐的教化,就不用警察来维持秩序了。
什么是“音”?什么是“乐”?
《乐记》上说:「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在中国古人看来,音和乐是有所不同的。
低层次的音,它是悖逆天道中庸的原则,对人性的宣泄毫无节制,会引导人走向颓废或者暴戾的极端,最终毁灭人性,这也被称为亡国之音。
而高层次的乐是天道的体现,使人在享受音乐的同时,受到道德的熏陶,涵养心性,是入德之门。换句话说,只有符合于道的音才称为乐。
所以《乐记》上也说:「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唯有有道的君子才懂得真正的乐。懂得音而不懂得乐的,是一般的众庶。只有那个受过音乐教育的雅致的君子,他才懂得乐的道理。
孔老夫子在《论语》中也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认为乐对于平衡人的内在情感和外在行为,达到社会的和谐都至关重要。
在《礼记》上就记载了魏文侯与子夏的一段对话,这段对话给我们说明了音和乐的区别。
魏文侯问子夏说,他说我身着端冕,这个「端」就是正式的朝服,「冕」就是礼帽。也就是说,我正襟危坐,穿着端服、戴着礼帽来听古乐,结果怎么样?却唯恐要睡着,昏昏欲睡。但是当我听郑卫之音的时候就不知疲倦。
请问为什么听古乐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而听新乐却令人不知疲倦?
在春秋的时候,就有了古乐和新乐之分。所谓的古乐,就是指自黄帝、尧舜以来,圣贤相传的雅乐,譬如说舜的《韶》、禹的《夏》等等。它的节奏缓慢庄重,富有寓意。而新乐则是指当时人所作的淫声乐曲,如郑卫之音,恣意放荡。
子夏回答说:「这个古乐,齐退齐进,整齐划一,乐声和谐,平正宽广,弦匏笙簧等乐器应之以节,以鼓表示开始,以金铙来结束。君子通过乐舞可以互相交流心得,谈古论今,述说的无非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这正是演奏古乐的意义。
而新乐这个乐舞进退都弯腰曲体,参差不齐,奸邪之声泛滥,使人沉溺而不能自拔。并且不时的有倡优侏儒侧身其间,男女混杂,尊卑不分,犹如一群弥猴相聚。乐终之后也没有什么获益,更不能联系历史事实给人以启发,这就是演奏新乐的后果。现在您所问的是乐,而所喜好的却是音。乐和音虽然相近,其实不相同。」
那魏文侯就问了:「请问音和乐到底有什么不同?」
子夏回答说:「古时候天地和顺,四季有常,民有道德,五谷丰盛,疾病不生,又没有凶兆,全都是恰到好处,这称为『大当』」。用我们现在话来说就是太平盛世。「然后圣人出现了,确定了父子君臣的名分纲纪;这个纲纪一确立,天下才真正安定了;天下安定之后,端正六律,调和五声,用乐器为歌曲伴奏,用诗歌来表示颂扬,这就是德音,德音才能称为乐。
而现在您所喜好的是滥无节制的溺音。譬如说郑国的音乐,音调滥无节制,使人心志放荡;宋国的音乐过于安逸,使人心志沉溺;卫国的音乐急促快速,使人心志烦乱;齐国的音乐狂傲邪僻,使人心志骄逸。这四种音乐是『淫于色而害于德』,都是过分地放纵情欲,有害于人培养美德,不能称之为乐。所以,祭祀的时候也不能用它们。」为什么不能用?因为这些乐败坏了中正之气。
最后,子夏还提醒魏文侯,说:作为国君,一定要谨慎选择自己的好恶。因为国君喜好什么,臣下就会做什么;上层干什么,百姓就会跟着干什么。《诗经》说:「诱民孔易」。这个「孔」就是很、非常地意思,意思是说诱导老百姓很容易。怎么容易法?其实就是上行下效,自己喜欢什么,就会带动整个社会来兴起这个风气。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乐之所以具有平衡人的内在情感、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是因为乐源于天地自然的和谐与秩序。所以真正伟大的音乐能够成功地模拟自然的和谐,只有这样的音乐才是有意义的、可取的。
所以在《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音乐的普遍流行,可以在人民中间建立起一种平和的气氛。
「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这段话就是告诉我们,音乐在宗庙中演奏,君臣上下一同听这样的音乐,就无不和谐恭敬;在宗族乡党中演奏,长幼一同听这个音乐,就无不和谐依顺;在家门之内演奏,父子兄弟一同听这个音乐,就无不和睦亲密。
所以说音乐是为了和谐父子君臣之间的关系,而使万民归附亲顺的,这才是古代圣王立乐的宗旨所在。总之,音乐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