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潼南区概况
潼南区域在周秦之际属 巴国和 蜀国。 周代,今渝川地区分别为巴、蜀两国,潼南涪江一带属蜀国,琼江一带属巴国。
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潼南分隶巴、蜀二郡。
西汉,汉高帝时,潼南涪江一带属广汉郡广汉县。武帝时, 潼南琼江一带属犍为郡。
蜀汉,潼南涪江一带属广汉郡德阳县,琼江一带仍属犍为郡。
西晋,李特据蜀,设德阳郡,领德阳一县。东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置 遂宁郡(郡治在今重庆市潼南县境原大佛乡下县坝) ,领德阳县。孝武帝时,分德阳县设晋兴县,为潼南境内置县之始。
南北朝,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晋兴县更名始兴县,隶怀化郡。北周,始兴县隶 石山郡,领潼南涪江一带;另置安居郡,潼南琼江一带隶安居郡柔刚县。
隋朝,废郡置州,始兴县隶遂州,柔刚县隶普州,另置隆龛镇。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改柔刚县名安居县。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始兴县名青石县,潼南分隶安居、青石两县。炀帝大业三年(607年),遂州改称遂宁郡,青石县隶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年),升隆龛镇为隆龛县(县治在今重庆市潼南县崇龛镇瓦子堡),辖潼南琼江一带,隶资阳郡。
唐朝,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遂宁郡复置遂州,仍领青石县。武德二年(619年),复置普州,隆龛县隶普州。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分青石县置 遂宁县(县治在今重庆市潼南县原大佛乡下县坝)。玄宗先天元年(712年),改隆龛县名崇龛县。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移县治于东流溪坝。
宋代,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降崇龛县为镇,并入安居县,隶普州 安岳郡。神宗熙宁六年(1703年),青石县并入 遂宁县,次年,复置青石县。
元朝,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县治自戴场坝迁巴川镇,戴场坝一带划归 遂宁县。至元十九年(1282年),并遂宁、青石二县入 小溪县,隶遂宁州。至此,县境不再设县治。
潼南区(11)
明朝,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降遂宁州为 遂宁县,并小溪县入遂宁县,隶潼川州。潼南全境为 遂宁辖地。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并 蓬溪县入遂宁县。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分置蓬溪县。遂、蓬分县,涪江左岸地域属蓬溪,涪江右岸地域留遂宁。
清代,顺治十年(1653年),并遂宁县入蓬溪县,顺治十七年(1660年),复分置遂宁县。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潼川州为府,领三台、 射洪、 盐亭、 中江、 蓬溪、 遂宁、 安岳、 乐至等八县,直至清末。
民国元年(1912年),新建 东安县,由省直辖。民国二年废省改道,东安县隶川北道潼川府。民国三年,川北道改名 嘉陵道,东安县更名 潼南县(潼南正式得名)。民国十八年,废道府建制,潼南县由省直辖。民国二十四年,实行行政督察区制,潼南县隶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50年,潼南县隶川北行署 遂宁专区。1952年9月,潼南县隶四川省遂宁专区。1958年,遂宁专区并入绵阳专区,潼南隶属 绵阳专区。1976年1月,潼南县由绵阳地区改隶 江津地区。1981年,江津地区改名 永川地区,潼南隶属永川地区。
1983年4月,永川地区并入重庆市,潼南县亦隶属重庆市。
1997年,潼南隶属重庆 直辖市。
2015年6月27日,重庆市潼南区正式挂牌。
潼南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西北部,地处渝蓉直线经济走廊。涪江下游,东邻 合川区、 铜梁区,南接 大足区,西连四川省 安岳县、 安居区、 船山区,北与四川省 蓬溪县、 武胜县相邻,与四川省 嘉陵区相望。地跨东经105°31′41″至106°00′20″、北纬29°47′33″至30°26′28″之间。东西阔47公里,南北距72公里,幅员面积1583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潼南区属 盆地浅丘地区,海拔在300-450米之间;其中丘陵面积达1256.11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79.4%,河谷面积122.67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7.8%,台地面积74.87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4.7%。
气候特征
潼南区属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9℃,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7℃,极低温为-3.8℃;无霜期长,年平均霜期仅5.5天。年均降雨量为99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228.4小时。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低温、阴雨、洪涝、冰雹、大风、 霜冻等。 2015年降水量1023.4毫米,平均气温18.5℃,下雨天数140天。环境质量空气满足优良天数359天。
矿产资源
潼南区(13)
潼南区有 天然气储量达300多亿立方米,已布井60余口,年开采量37亿立方米, 岩盐储量100亿吨。
土地资源
潼南区有耕地面积727979亩,其中田400438亩,土327541亩。土壤,成土母质以遂宁组母质为主,占耕地的62%,沙溪庙组母质占25.3%。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35%,全钾含量2.55%,速效钾含量丰实,平均为96PPM,速效磷含量低,平均为3PPM,碱解氮含量75PPM。
水资源
潼南区(5)
潼南区水资源丰富, 涪江、 琼江贯穿区境,流程达194公里,涪江年径流总量达145.2亿立方米,琼江年径流总量为8.4亿立方米。另有大小溪河73条,呈树枝状排列;有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16座、小二型55座。
生物资源
潼南区经济林木类有700余个品种,其中果树有6个科,23种,693个品种,桑树7个品种。经济作物15种253个品种,以蔬菜、桑、果、油料为主;潼南县林木资源种类有57科111种。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潼南区渔类资源有96种之多,有 胭脂鱼、江团、鯿鱼、鳜鱼、青龙棒、赤根鳟等名贵鱼种。 全年森林拥有面积达29494.85公顷,当年造林3333公顷(含社会投资造林),森林覆盖率达到45%。
人口
户籍人口
2014年末,潼南区户籍人口为95.61万人,比2013年同期增长0.4%。全年出生人口11242人,人口出生率11.8‰;死亡人口5060人,人口死亡率5.3‰;人口自然增长率6.5‰(以公安年报数测算)。
2015年末,全区常住人口68.23万人,比上年增加2.43万人。城镇化率46.68%,比上年提高1.68个百分点。户籍总人口95.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8.37万人,非农人口16.85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0.21‰,死亡率为5.9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4‰
2017年,年末户籍总人口95.06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0.94‰,死亡率为5.9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7‰。全区户籍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11.8,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8.3。[1]
常住人口
2010年,全区常住人口为64万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23.47万户,家庭户人口为62.07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4人。
2014年,全区常住人口65.8万,城镇人口29.61万人,城镇化率45%。
2015年末,全区常住人口68.23万人,比2014年增加2.43万人。城镇化率46.68%,比2014年提高1.68%。
2017年,年末全区常住人口71.57万人,比上年增加1.0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2.24%,比上年提高1.85个百分点。[1]
性别构成
2010年,潼南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为32.32万人,占总人口的50.5%;女性为31.68万人,占总人口的49.5%。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100。
2015年,全区户籍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12.2,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6.6。
年龄构成
2010年,潼南区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2.46万人,占总人口的19.47%;15-64岁的人口为42.99万人,占总人口的61.17%;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55万人,占总人口的19.36%。
潼南区(5)
民族
潼南有 汉族、 回族、 藏族、 苗族、 彝族、 壮族、 布依族、 满族、 侗族、 瑶族等29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