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你是否真正的了解?大阴谋家
说起赫鲁晓夫,大多数国人对其的印象都是教科书上那张著名的手持玉米的照片,那厚的笑容和朴实无华的衣服,无不在诉说这个当时超级大国苏联的领导人看起来是个不太聪明的憨厚形象。
赫鲁晓夫手持玉米
那么,赫鲁晓夫是不是真的这么傻乎乎,脑子不太够用呢?克鲁晓夫到底做了什么,造成了他无可挽回的形象损失?
1894年4月17日,出生在库尔斯克省的卡利诺夫卡村的一户农户人家,诞生了一个男孩吉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这也就是那个未来将会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赫鲁晓夫。他的祖父母,父母都没有文化,但却非常勤劳,一直憧憬着未来会拥有美好生活。这种美好生活是什么样的呢?大概就和最普通的中国农民家庭一样,吃饱,或者说等有了钱,要买两个玉米,一个吃,一个扔。儿时贫困的家庭和压抑的生活都影响着赫鲁晓夫的人生,让赫鲁晓夫疯狂想要摆脱这种生活的想法,于是他开始抗争父亲的安排。所以儿时的赫鲁晓夫其实是一个想要挑战生活恶龙的积极青年。从赫鲁晓夫记事开始,他就看见一家人都在勤劳的运动,不停地虔诚祈祷。他跟着大人上教堂,学着大人的样子,跪在神像面前祷告。但尽管如此虔诚和勤劳,赫鲁晓夫家却依然挣扎在贫困线上,生活的压力、经济的拮据、父母的辛苦劳作,依然不能满足全家人的需要,使其心中萌生了追求自由生活的渴望。赫鲁晓夫有着农民充沛的精力,热爱劳动,又富有智慧,心地善良,做事意志顽强。这使赫鲁晓夫在以后的执政生涯中和农民走得很近。
关心像他父母一样生活的农民。赫鲁晓夫的父亲像是天底下所有的平凡农民一样,是软弱的,随遇而安,并且渴望成为一个资本家。但他其实根本不知道资本家是什么,只是想获得那些看起来能无限控制他人的权利。所以赫鲁晓夫的父亲是暴躁的、易怒的,并且非常专制。这也使得赫鲁晓夫在长大后对资本主义不公平的制度是极其憎恶的。
他在成为矿工后,也曾多次参加抗议活动。很快,赫鲁晓夫就等到了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一战,1915年的俄国战争使工人的生活状况更加恶化,物价飞涨,工资却原封不动,矿工们遭到商人和高利贷者的层层盘剥。赫鲁晓夫所在的第31号煤矿的鲁特琴科沃爆发了罢工,赫鲁晓夫则是罢工的领导人之一,因为这个契机,他顺利成为了当地的工人代表。苏维埃并在国内战争在库班结束时,赫鲁晓夫奉党的派遣回到了已经解放却是疮痍满目的顿巴斯,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恢复顿巴斯这个国家的主要燃料基地,苏埃政府建立了乌克兰劳动军,成立了联营社管理局,由赫鲁晓夫任政治领导人。
顿巴斯
此时,赫鲁晓夫农民的天,被完美的展现出来了。他拥有着浑身使不完的劲,不仅在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说,而且亲自下井挖煤,空闲时间还会帮助修理设备。要知道,当时的赫鲁晓夫已经是一位位高权重的领导者,但他依然身体力行,做出表率。就着这种精神和作风,赫鲁晓夫步步高升。
1949年12月,赫鲁晓夫担任了联共中央书记和莫斯科州委第一书记,正式开始了他搅浑水的执政生涯。赫鲁晓夫在斯大林生前甚至吹捧斯大林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因为彩虹屁吹得到位,一直深受斯大林的信任。斯大林也有意将其培养为接班人,可在斯大林去世之后,赫鲁晓夫却大反斯大林,甚至下令把斯大林的遗体从列宁墓中迁出。对待斯大林态度的反差的巨大,使得不少人诟病赫鲁晓夫是一个忘恩负义的白眼狼。事实真的如此吗?赫鲁晓夫真的恨斯大林吗?他为什么要恩将仇报?
赫鲁晓夫如此想要打倒斯大林,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量。首先是随着二战的结束,斯大林模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推广,但这一模式所隐含的缺陷、弊端也日益随着社会平稳过渡而暴露出来,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阻碍了民主的进程和生产力的发展,个人专权和个人崇拜现象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当人民的诉求从活下来变成过得好时,斯大林这样的神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所以,当斯大林逝世后,当内外要求对被迫害人员进行频繁的呼声越来越高,作为苏联最高领导层的赫鲁晓夫当然不可能对此置之不理,与其像其他人一样投鼠忌器,不如一次性来个大清洗,这可能就是赫鲁晓夫当时心中最真实的想法,这样不仅能够将重要的政治。案件弄个水落石出,而且又可以向辛勤激愤的蒙冤者和目光如炬的全国人民做出交代,并且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次拨乱反正也无疑是打击政敌的最佳手段。虽然从1954年起,赫鲁晓夫事实上已成为这个领导集体中的灵魂人物,但还远未达到说一不二的程度。就地位来说,他和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马林科夫等人大致还是平起平坐的。赫鲁晓夫自己也承认,这时还没有哪一个人被公认为是苏联的领袖。
斯大林
虽然许多人都有这个野心,但却没有一个明确而公认的绝对权威。赫鲁晓夫作为一个老辣的政客,不可能不清楚莫洛托夫、卡岗诺维奇等人曾经在斯大林时代从事过什么样的工作,他作为书记,也不会不清楚在平反工作中会涉及到哪些高级官员。因为许多镇压令的署名不仅有斯大林,还有与此时的赫鲁晓夫政见不合的莫洛托夫和卡岗诺维奇等人共同签发的。尽管赫鲁晓夫可以只公布那些由斯大林独自签发的,并且对共同签发的也可只公布斯大林艺人的名字,但这对于打击莫洛托夫等人的力量、折磨他们的心理和削弱他们的地位来说也足够了。所以,赫鲁晓夫无疑通过拨乱反正,提前确立了领袖和绝对权威的地位。地位的确立与巩固,也为其后来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创造了必要的政治条件。
所以,鞭尸斯大林是一位政客一石二鸟的计谋,其中可能没有夹杂多少的私人感情,毕竟对于一个政客来说,政治才是他全部的生命。最后,我们来说一说赫鲁晓夫不情不愿下台的故事。教科书往往将赫鲁晓塑造成一个只会种植玉米,不顾人民死活的莽撞形象,可赫鲁晓夫的脑子到底够不够用,从他下台的反应便可知晓了。赫鲁晓夫的下台绝非毫无依据。在赫鲁晓夫执政后期,苏联的改革已经漏洞百出、状况百出了。随着粮食产量的下降,肉类和奶制品紧缺,物价增长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这对于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来说,几乎是不可思议的。苏联人民没有吃不饱,穿不能,更不要期望赫鲁晓夫所鼓吹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
赫鲁晓夫意识到人民的不满,尽管设法去补救改革中的过错,但成效却是微乎其微。苏联主席团在1964年10月12日召开了预备会议,会议赞成解除赫鲁晓夫的职务,并且内定勃列日涅夫为第一书记。而这一切都是赫鲁晓夫难预见的,甚至他毫不知情。当时赫鲁晓夫走进中央主席团的会议大厅时,苏斯诺夫就立刻提议解除职务的提案。所有人都在赫鲁晓夫的眼前举起手来。此时的赫鲁晓夫立刻明白,他们早已串通好了,大势已去,于是他也跟着举起手来。这次举手也使得那些抢权者放心了。
就这样,执政长达11年之久的赫鲁晓夫正式结束了自己的执政生涯。尽管这样的不情愿的退休来得多少有些突然和意外,但是这也真实反映出苏联政坛的内部对于赫鲁晓夫执政能力的强烈不满。对于赫鲁晓夫自己来说,他明白这种胳膊拧不过大腿的事不要做,认输并不丢人。赫鲁晓夫代表了20世纪初俄国工人和农民的典型性格,富有胆略,敢于负责,小心谨慎,甚至缺少信心,精力过人,不辞辛苦又坚韧不拔。今天教养不足,但天生机敏精明,又不失本性善良,不论政治来说,确实是一个可爱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