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历史名人戴逵
魏晋铚城多圣贤,戴逵常逸水云天。
渔翁图意王濛识,都赋卷怀宣子怜。
妙手丹青恺之敬,德馨舟雪子猷癫。
终身逃仕高风惠,耻作侯伶怒破弦。
戴逵(公元326-396年),字安道,谯郡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人。戴逵的童年就生长在灵秀的涣水边,征雁南飞,樯帆匆匆,使他对外面的世界怀满憧憬和向往,同时,蹇叔功成名退铚城、早他而生一个整世纪的嵇康桀骜不驯的风骨也深深印在戴逵的脑海里,从小就有志在云水间的情怀。
戴逵一生最大的幸运就是遇到了一个好老师,后来成为他的妻叔——东晋名儒范宜,又名范宣,字子宣。范宣博综群书,徵并不就。剧史料记载:戴逵从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后人评价“宣子之乐道安贫,弘风阐教,通儒之高尚者也。”范宣一身傲骨,不慕荣华,因不满朝廷黑暗,朝廷先后征他为主薄、太子博士、散骑侍郎等,皆坚辞不就。戴逵十分仰慕范宣的人格和骨气,戴逵终身不仕的也多缘与他的言行。
戴逵12岁左右,随父宦游建康,由铚城码头乘舟,经涣水、入淮河、过洪泽、历高邮、达长江后逆流而上到建康,沿途风光迤逦,舟移景异,第一次出远门的戴逵看见鸥翔云集、天水相融,整个行程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常立船头,一站数小时不归舱。特别是那渔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驾一叶小舟,在烟云浩渺的水波之中,时出时没,时隐时现,悠闲自在,无虑无忧,真是令人羡慕。
到建康瓦棺寺后在此潜心绘画的当时著名画家王濛听闻神童戴逵之名声 便要他现场作画一幅。戴逵推辞不过,随即蘸足浓墨,一气呵成,画出一幅《渔翁图》来。原来戴逵乘船之时,见着江上渔翁后,便久久不能忘怀,早在心中勾勒了这幅画图,此时只不过是将其复制出而已。王濛以独具之慧眼,透过这幅《渔翁图》,料定戴逵必非仕途之庸人,定为山川之高士。因而感叹道:“此童非徒能画,亦终当致名。恨吾老,不见其盛时也”。王濛虽非公卿王侯,却因画名显赫而为世人景慕,且心性极高,骄人傲物,从不轻易褒扬他人。如今竟如此盛赞戴逵,周围的人便知戴逵确实不同凡响,而格外地另眼相看了。自此,戴逵名声远播。
范宣对戴逵游溺山水和描形绘画有些看法,为表心志,戴逵根据东汉张衡写的《南都赋》的意境,绘成一幅《南都赋图》,恭恭敬敬地把它送给范宣,范宣观后,不禁为之震撼。从画面上看,南都繁华,造极登峰;崇山峻岭、激浪长河、山明水秀、宜人景色。细看画之寓意,实暗示这繁华乃过眼烟云,不足为羡。范宣洞察其画之意义深刻,构思精巧,手法细腻,用笔流畅,真让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他立即把戴逵找来,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感受告诉戴逵,并表达了要从戴逵学画、归隐之情怀。
小戴逵22岁的顾恺之,一直把戴逵当做偶像,以致后来也依赋作画作为创作内容,其中就有流芳千古的《洛神赋图》。魏晋以后,我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发展到一个高峰,书法以二王(即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绘画则以戴顾(戴逵、顾恺之)为旗
说到二王的书法,这里不能不提起王徽之。王徽之。字子猷,生性高傲,放诞不羁、随性而为。
当时王徽之家住山阴,很赏识戴逵的德操技艺,是戴逵疯狂的粉丝,故经常和戴逵往来。有一夜下大雪,他一觉醒来,打开房门,叫家人拿酒来喝。眺望四方,一片皎洁,于是起身徘徊狂奔长啸,朗诵左思的《招隐》诗。联想戴逵这等有才华者,竟也不问世事,隐居山林。立刻产生见到戴安道的愿望。当时戴安道住在剡县,他立即连夜坐小船到戴家去。船携一路风雪,行了一夜才到,到了戴家门口,却命船家原路返回。随从问他什么原因,王徽之说:“我本是趁着一时兴致去的,兴致没有了就回来,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呢!
戴逵得知此事后,说:“徽之不囿于礼,独钟于情,真是我的知心朋友”。这便是魏晋风骨“雪夜访戴”的代表佳话。后戴逵和老乡桓伊见面时也谈起此事,也便有了清溪萧家渡码头邀笛步的“梅花三弄”的情怀的基础。
戴逵一生纵情于山水,朝廷知其贤才,屡次招他为官,戴逵总是回应许多理由辞掉或者逃走。戴逵一生隐逸不仕,潜心致力创作,从而在艺术上取得非凡的成就,成就了当时绘画和雕刻艺术的巅峰之尊。
戴逵一生执操贞厉,含味独游,清风弥劭,视权贵若草芥,富贵若云烟。《晋书·戴逵传》记载:太宰、武陵王司马曦,听说他善于鼓琴,便请他到王府演奏,戴逵素来厌恶司马晞的为人,不愿前往,司马晞就派了戴逵的一个朋友再次请他,并附上厚礼,戴逵深觉受侮,取出心爱的琴,当着朋友的面摔得粉碎,戴逵不愿与权贵交往,当着使者的面,把琴摔破,说:“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以表示不事权贵。后人诗云:狂来宁可破琴去,不许俗人闻此音。
若水先生
【诗人简介】孙克攀,字若水,号玄子。喜易,善烹,好游,乐诗。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