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被历史铭记的“京城四大名医”
一点儿北京丨京事知多少
北京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除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外,数千年来各民族的文化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它特有的“京味儿”——这些极具北京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是京城珍贵的文化资源。“一点儿北京”栏目将向大家介绍“京味儿”饮食、器物、游艺、风俗与传说等等,让大家对老北京文化有更多的认识与了解。
国难思良将
病笃思良医 人类与疾病的抗争由来已久
每每大病来袭
总涌现出诸多良医
上世纪20年代
北京城有四大名医闻名遐迩
他们是施今墨、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
这四位医家不仅医术高超
而且对近百年来中医界
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
也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施今墨、孔伯华、萧龙友、汪逢春
他们的医术精神世代流传
关于他们悬壶济世的故事
也在岁月的长河中
反复酝酿
历久弥新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这四大名医的历史趣事
一场瘟疫奠定中医之路
萧龙友出生于1870年
在“京城四大名医”中年龄最大
萧家五代定居四川,诗书传家
1892年
川中霍乱流行
成都日死八千人
街头一片凄凉
百姓惶惶不安
很多医生因惧怕传染
不敢医治病人
萧龙友等中医大家在探讨医术
而此时的萧龙友年仅22岁,挺身而出
跟随一位大夫到病人那里巡诊
了解当地病情,用中草药对症下药
挽救了很多人的性命,控制了疫情的蔓延
从此,萧龙友便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
萧龙友27岁时考中了拔贡
于是来到京城
曾担任八旗教习
此时正值八国联军攻破北京
萧龙友曾被迫给洋人背粮
又曾在琉璃厂以卖字度日
后调离京城
1914年又奉调入京
多年的仕途生活,让萧龙友颇感无奈
人虽在官场,心却志在医学
1928年,国民政府南迁后
萧龙友毅然弃官,正式开始行医生活
名声被广为流传
他用医术捍卫中医地位
孔伯华是山东曲阜人
出身于中医世家
他的祖父就是当地名医
孔伯华深受他祖父的影响
后来随家人移居到河北易州行医
到了25岁的时候
在北京外城官医院任职
1929年
孔伯华参与了反抗当时政府
拟消灭中医的活动
那个时候西医开始传入中国
一些人开始抨击中医
还有人提出了废除中医的提案
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
引发中医界的强烈反对
各地中医界代表组织“联合赴京请愿团”
而孔伯华作为华北中医代表,前往汪精卫政府谈判
为了证明中医治病的有效性,当时找来了12个病人
其中6个由西医治疗,另外6个由中医治疗
看看哪一方的效果更好
结果出来后
由中医大夫治疗的病患效果相当好,标本兼治
令汪精卫也十分折服,于是决定不能取缔中医
毛泽东接见孔伯华
后来,汪精卫还介绍自己的朋友
到孔伯华那里看病
效果也很令人满意
于是,当局收回取缔中医的提案
并同意成立国医馆
周恩来接见孔伯华
后来孔伯华在京城开医馆
很多人天不亮就起来排队
孔伯华非常擅用石膏入药,人称“石膏孔”
但他也是因人而异,把石膏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很多人的老病根都被医治好了,堪称一绝
他巧改药方,药到病除
毛泽东接见施今墨
施今墨为中国著名医学家
祖籍浙江萧山
因其祖父曾在云南和贵州任官
他于1881年3月28日
生于贵州贵阳,取名施毓黔
他年幼时,母亲多病遂立志学医
其舅父李可亭是河南安阳名医
故施今墨13岁便随舅父学习中医
20岁时已熟习中医理论开始独立行医
天津曾传闻
施今墨巧改药方的故事
被传为佳话
1944年,施今墨到天津出诊
遇金姓富商,被邀请至其家看病
患者告诉施今墨
之前已经求天津名医陈方舟开了处方三帖
但没有大的效果
所以改请施先生处方
施今墨看了看陈先生开的处方
“四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
英雄所见略同
这正是医治这个病患的药方
只不过因为他的病情已久
需要长期服用才可见效
但患者着急见效果
执意要施今墨重开药方
施今墨无奈只好提笔写下一方
“鬼益三钱,杨木包三钱、松腴五钱、国老三钱”
并嘱咐连服两周
患者见药方已改
就安心服药两周后病体果然痊愈
派人带礼物来到北京酬谢施今墨
施先生却说
“你不该谢我,还是应该谢谢陈方舟先生
我不过是为他抄方而已。”
原来人参又名鬼益
白术又名杨木
包茯苓又名松腴
甘草又名国老
施今墨所写的仍是原来的药方“四君子汤”
他的行医路与两位老师息息相关
1884年6月13日
汪逢春生于江苏省一家书香门第
因一生中有幸遇见两位中医名师
为他成为一代名医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第一位中医师傅,是苏州名医艾步蟾
艾家与汪家是世交
艾步蟾见这位6岁就接受塾师启蒙教育的
汪家六少爷天资高、悟性强,一心想收他为徒
汪逢春12岁时艾步蟾正式收他为徒
从此,汪逢春跟着艾步蟾学起了岐黄之术
他的天分在学习中医上也充分表现出来
1937年汪逢春先生在上海
汪逢春22岁北上进京
在北京,他又遇到第二位老师
京城名医力钧(字轩举)
并为轩举先生所垂青
成为轩举先生的入室弟子
力轩举是光绪八年的举人
是学贯中西、经历丰富
见多识广、汇通中西医学的一代名医
早年曾先后拜刘幼轩和林亦莱先生为师
他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很快成为通达医理者,为当时的中国医学界所瞩目
曾因为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诊病
赏加四品卿衔,声名大震
1911年,27岁的汪逢春
在北京前门外的西河沿
五斗斋胡同租下三间房子
从此便以汪逢春的名字
正式开始了他一生行医诊病、悬壶济世的生涯
1937年汪逢春先生在北海琼岛
“京城四大名医”在医学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而且为人严谨、谦恭
授徒严格、认真
为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
和人才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们值得被历史铭记
值得被世人铭记
千百年来
中国医学精神源远流长
相信这种精神
一定会助力我们战胜病毒和疫情度过难关!
内容来源:城市文化范
分享嘉宾:王兰顺,北京市档案馆展览陈列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