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实录|仰山论坛之中国工笔画的现状与发展
中国的工笔画可谓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如果从战国楚墓帛画算起,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而中国画的审美追求系统、创作观念系统、形式语言系统,甚至是工具材料系统,在两千多年的时空里一直延续着,不断变革着、发展着。
楚墓帛画
工笔重彩画
“仰山论坛”特邀学术主持人王志纯及陈孟昕、萧玉田、牛克诚、贾广健、刘金贵全方位探讨“中国工笔画的现状与发展”。
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 特邀学术主持人 王志纯
■ 王志纯:
今天论坛的主题是“中国工笔画的现状与发展”。我们所要探讨的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画种,如何面对今天的学术课题,如何创造今天的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工笔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工笔重彩画的全面复兴与变革蔚为壮观。一代又一代画家为当代工笔画复兴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80年代以来,随着一系列工笔画大展的举办,各地的创造活动异常活跃,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工笔画广泛地吸收了古今中外艺术的各种营养,从精神内涵到形式语言,都有大跨度的拓展。
新世纪以来,工笔重彩画更是多元并进,异彩纷呈,可以说工笔重彩画是在当代中国画坛是非常具有创造活力和开拓精神的画种。
但是当代工笔画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多的学术课题,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今天我们邀请到工笔画领域的几位专家,希望他们就当代中国工笔画的成就与问题,还有新时代工笔画创造的艺术取向与发展前景发表他们的看法。
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 陈孟昕
■ 陈孟昕:
工笔画,有人说它是盛世艺术。的确,在当下它呈现了一个无限繁荣的盛景,可以说是人才辈出,后续队伍庞大,而且大有重回主流的趋势和格局。如今工笔画无论在艺术思想、形式语言、包括材料工具等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拓展。尤其是在切入当下生活、引领社会时尚、在国际上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方面,可以说成果斐然。工笔画在唐以前应该说一直是中国绘画的主流形式,这一点可以从考古学、历史学的实证角度追寻。可以说,在当下没有一个画种可以与之相比,所以我们也应对拥有这样一个伟大的文化而荣耀,充满文化自信。这是我下面要谈问题的立足点,也是一个基本的语境。
首先谈一下过度制作化的问题。过度制作化也可以理解成过度的技术化,就是技术太多,离开了技法无法表达。画面缺少一个统领的方法,就使得语言不能够流畅。我们说气韵生动,这是六法之首。关于过度制作化,我们也可以理解成缺少笔墨的手法。关于用笔,只有中国绘画有这样的要求,也由此形成了中国绘画的一个特质。我们看当下很多的工笔画,它的用线,不是勾出来也不是写出来的,很多时候是填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是制出来的。这样就大大的弱化了用笔、用线的表现功能和审美功能。
关于过度制作化我们还可以理解成工匠性,没有想法死刻死画。古人讲是“士之以道,匠之以工”。工笔画的工绝对不是工匠的工,应该是一种道,是一种程式,一种方法,相对于写意画是一种创作态度,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凝聚,所以工笔画之工是一种意象的工。
另外,关于过度制作化我们也可以理解成在创作当中缺少情感的投入,缺少一种激情,缺少一种一杆秃笔写乾坤的冲动。无论任何艺术归根到底是表达情感的,尤其是中国画,它具有抒情写意的诗性的品格。
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过度类型化的问题。过度类型化应该说是近代美协举办各种展览上非常凸显的一个现象,就是有一个好的样式被学术界肯定,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就有众多的追寻者、模仿者、嫁接者,甚至形成一个套路——引用照片、借用别人的构图和色彩构成,然后拿别人的方法一套,这就成为一个作品,甚至用这样的作品去获奖去参展。
中国美协有一个查重系统,因为我们经常参加这样的评审,一个展览可以有五分之一,甚至上千件的抄袭的作品。我认为这是当下急功近利在工笔画的一种反应。本来我们在初学的时候学一点传统,学一点经典,做一些临摹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我们要知道,就像李可染先生讲的,打进去的目的是要打出来,我们从无法到有法,最后的结果是要我有我法。创作、创作,关键在创。我们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科技的飞跃,都是在艺术先行的创造当中得到启发而产生的。所以,工笔画作为这个时代最具有想象力、最浪漫、最有创造精神的艺术,如果不能承载历史的责任那是不行的。
第三个,关于过度写实化的问题。过度写实,我们传统的造型观是什么?我们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重在神似,是不似之似,这就是我们的艺术的特征。我们现在很多绘画不管是用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有的时候就是在这上有一些偏离。所以我们要注意,不似之似的目的,不是说要你变形或者形变,它是情动形移的结果,是不能不为之的一个结果。我们在画创作的时候,为什么你形是客观的,色彩也是客观的,你的创作在什么地方体现呢?所以我经常给学生讲,我说你这个画中,与对象不同的位置正是你出彩的地方,而正是你艺术处理的地方,也正是你才华透露的地方。
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务委员会名誉主任 萧玉田
■ 萧玉田: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工笔画现状的话,那就是“中国工笔画已经重回了中国绘画的主流地位”。刚才主持人和陈孟昕会长也都说到,中国工笔画的历史很悠久,传世作品可以从战国时代算起。它曾经创造了汉唐雄风、两宋辉煌。
宋元时期,特别是元以后,由于文人的心态的变化,元代统治者取消了文人赖以发达的科举制度,文人的地位也显著下降。当时社会上有“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不管是戏说也好,事实也好,文人的处境很艰辛,所以心态很落寞。诗人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画家要借助笔墨来抒发胸中的愤懑和不平,这样逸笔草草的写意就出现了。明代,由于董其昌等人提倡,水墨写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明末清初的时候,一些亡国遗民画家,心中的愤懑就更加强烈,哭之笑之的心情要用笔墨宣泄出来。所以写意画的发展逐渐把工笔画挤向了边缘,工笔画也陷入了低谷,直到改革开放之前。
改革开放使我们国家万物复苏,中国的工笔画也开始舒枝展叶。全国的老中青工笔画家鼓荡风帆,潘絜兹发起成立了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和全国的国家级社团——中国工笔画学会。在潘絜兹、林凡、冯大中、陈孟昕等几任会长的领导下,团结全国工笔画家,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强化国家民族意识、弘扬中国文化精神,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创新、改变中国工笔画的方式,使它融入当代,出现了很多新的表现手段、技巧,在精神表达、意境塑造和技巧技能工具材料方面都有创新发展。应该说我们的工笔画家们是高扬现实主义的旗帜,为时代而歌、为祖国抒怀、为人民写照,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时代感很强的作品,也有的锐意创新,对传统的中国绘画进行解构,重新勘定工笔画的边界,出现了很多新的风貌,在新的语境中实现了精神再造,出现了新工笔等诸多流派。可以说,我们现在的工笔画,应该说是既多元又包容,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我这里有一组数据,从建国之前的第一届全国美展,到改革开放之初的第五届全国美展中,工笔画的入选率微乎其微。第六届全国美展,工笔画入选比例有所上升,但是也只占中国画入选作品的30%左右。中国工笔画学会是87年成立的,在它的推动下,全国工笔画家激发了创造热情,工笔画的创造日新月异。在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一直到十三届的全国美展中,工笔画入选率应该是逐渐上升的。特别是十一届和十二届的时候,工笔画的占比已经明显超过了写意画。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纯工笔画作品占中国画入选的比例达到了51%,写意画是44%,另外5%就是兼工带写的作品,既可以往工笔这边靠,也可以往写意那边靠。另外,从获奖作品来看,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是86件,工笔画占了50几件,写意画是30几件,另外是兼工带写的作品。
从这个数字上看,工笔画已经逐渐地强势上升。十三届美展因为各种原因我没有看,印象不深。但是从报道上来看,在主办单位和社会各界极力倡导要加强对写意画的评选、增大写意画的入选比例的情况下,按照评委的话讲,仍然是达到了工笔写意平分秋色,很多评委认为这是一个很合理的比例。我们相信工笔画和写意画这两个门类的画会达到同根共融,这是很可喜的现象。
关于刚才陈孟昕提到的问题,我有同感,作为一个老画家,我对这些问题也有一些话想说。我们要直面问题,不回避,也要想办法去解决,但是有几个问题需要厘清一下。
首先说制作,我个人感觉制作本身是工笔画的技巧之一,是不应该被否定的。但目前我们提到制作,多是贬义的评价。它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刚才孟昕说的过于制作。这个“过”字,过犹不及。
制作历史也很悠久,根据我的了解,大概在西汉时期有一些制作的手段,比如沥粉贴金已经在西汉壁画上出现了,但是西汉的壁画我们见不到。从存世的壁画作品来看,比方敦煌壁画盛唐时期的223窟,其中的菩提树和人物的服饰都已经运用了这种手段。我们一直都认为这是工匠所为,其实工匠把它用于建筑彩画是清代以后的事情,最早是出现在中国绘画上。
莫高窟 254窟主室西壁 北魏 白衣说法佛
莫高窟第254窟内景 北魏
敦煌壁画中马的形象
到当代的时候呢,很多画家在制作上也进行了发展。他们采取了很多新的方法,除了传统的沥粉贴金这些手段之外,一个是材料上有更新,除了传统的中国笔墨颜料、植物性颜料,像丙烯颜料、水彩颜料等等,甚至胶矾水腊叶,包括工具材料,还有一些像打磨、拓印、油水分离,很多物理的办法和化学的办法。
对于这些制作手段我们应该怎么看呢?我们应该有一个理性的分析。首先看这些制作手段对于绘画来讲它是加分还是减分的。因为我们的中国绘画是表意的,如果过于制作,你会使它显得俗僵和堆砌,但是运用得当会使绘画增加灵动,增加性情的宣泄,增加绘画性和表现力、感染力。
我想举个例子。比方说,第二届全国工笔画大展,何家英创作了一幅《秋冥》,那个少女的棒针衫,就是采取沥粉的办法画的。第二届全国工笔画大展我是评委,家英那个沥粉的衫还没有完成,拿到现场还在画。当时的老画家也好,中年画家也好,因为在场没有青年画家,包括工作人员都叹为观止。那幅画也成为他的一个经典之作。
还比如说像唐勇力他画敦煌之梦等敦煌题材的作品。我们知道敦煌壁画历史很悠久。从北魏到现在,很多壁画粉化、起甲、剥落,出现这种斑驳的效果。那么唐勇力要想表现这些东西,用传统的渲染的办法,他发明了一种脱落法,跟渲染结合起来,就把敦煌壁画的沧桑感,斑驳的感觉和历史感准确地表达出来,应该说他这些作品也是很打动人心的作品。
唐勇力 敦煌之梦 - 佛光普照
唐勇力 敦煌之梦 - 青春的祈祷
敦煌之梦——童年曲-唐勇力
敦煌之梦·西部印象(局部)
青年画家像王冠军,罗寒蕾他们画当代的时尚青年,比如说石墨蓝的牛仔裤,像蜡染和扎染的服装。有一些服装的肌理用传统手法很难画出来,但是他们用了制作的手段,使画面很精彩,应该说也达到了随心所欲的程度。他没有降低绘画性,也没有降低他的表现力,反而增强了感染力。
王冠军作品
王冠军作品
罗寒蕾作品
罗寒蕾作品
但是“过”我们是不提倡的。现在很多画家是炫技,在绘画上制作,使画面出现了思想性不强,内涵不高,意象表现不足的问题,这些我们是必须要纠正的。
如何纠正?一个是需要画家的学养,他本身必须对技和道有很好的平衡和把握。我们通常讲,技是形而下,道是形而上。形而上和形而下之间如何做到平衡,如何做到恰到好处?这需要画家的学养和经验。所以制作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过于”,这个问题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另外关于写实问题我也想说几句。这里我想有几个问题需要厘清一下。从画种来讲,比如说中国画相对于油画来讲,油画当然不包括那种抽象画。油画就是写实的、具象的,而中国画是表意的,所以追求意象表现,追求神似。就中国画本身来讲,中国画本身分为工笔和写意两个门类。相对于写意画来讲,工笔画就是要写实一些。如果写意讲究的是逸笔草草,宣泄性灵,要以形取神,或者是得意之后可以忘形。工笔画就要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或者说是应物象形。这是两种不同的绘画方式框定的。所以我们不能用写意画的、像鲁迅先生说的“两点为眼,不知是长是圆,一画为鸟,不知是鹰是燕”这样的标准衡量工笔画。但是如果过于写实,失去了灵动性,就不好了。
中国画不管是写意也好,工笔也好,都是尚意的,这里的尚,是崇尚的尚。我们主张把客观的物象融入心中之后,要做到主客合一、天人合一,要因物动情、以情生意、以意造境,这是我们中国画要做的。如何在形和神之间、在具象和抽象之间、在自然和我之间达成和谐?这也需要画家要去做深入的研究,也要充实学养。我们要用心去画,用情去画,这样我们才能画出天人合一的、富有诗意、富有意境的作品。
作为当代艺术家,我们都有一种责任和担当。我们要立足当代,表现我们当代的生活,表现我们当代的人物,我想我们也应该理直气壮的,高扬起现实主义的大旗,我们不回避写实,关键是如何写实,要防止过分。
我们当代的画家有很多是写实的,特别是在工笔画家中,比如说老一代的画家,像刘文西、蒋采苹先生、胡勃先生、孙志钧先生,中年一代像何家英、唐勇力,青年一代像我提到的王冠军、罗寒蕾,李传真,孙震生等等,还有陈志,武新。他们都在写实绘画上做了新的探索,应该说他们的画也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认可。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胡勃
我们作为当代画家表现人们,我们总不能把我们的人民群众,把我们的英模都画成像巴黎圣母院的卡西莫多。所以必要的写实是需要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写实,中国画的写实不同于西方具象的写实,不能过分追究形体形象明暗。我们能做到二维表现,能够把人画的生动、把我们的主观感受、个人面貌表现出来。我们要有化丑为美的本事,要把现实中的人物升华到作品中的人物。这个作品绝对不是像画照片那样,画得纤毫毕现,也是经过我们主观加工的一个形象。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 牛克诚
■ 牛克诚:
我们之所以每提到工笔画都要做这样一个历史的反向的观照,这背后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绘画史的发展的进展。从宋元这样一个大的转折点以来,工笔画从晋唐的主体绘画走向边缘。这个历史很复杂,刚刚已经有表述了,从这个历史看,中国工笔画如何一点一点到了我们今天这样——在中国画的格局当中重归主流。
在新中国刚成立时期,中国工笔画是以新年画和连环画的形式出现的。结合当时的新的社会现实,内容是建设生产工地,建设新的山川面貌、新的人民形象,形成了一批这样所谓新年画或者说连环画的作品。当然在语言上也借鉴了西方写实技法,同时也有个别的创作融入了民间年画的粉本。
工笔画真正大的发展还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个时期整个大的文化思潮,人的思想解放,面对更加真实的自己,整个思想境界打开,情感的放怀。同时这是一个文化寻根热,在80年代,又使我们重新观照古代的工笔画,在这上面找到我们在那个时期能够使中国画再出发的精神的原点。在那个时期,工笔画的发展有一个很重要的历史定位,就是使我们重新定义了中国画。
从历史来看,中国画被定义为写意的、水墨的、不求形式的,重道而轻技的。但这个时期,工笔画在很多方面都重新把“什么叫中国画”这样一个问题提出来。比如说对色彩的重视,就是对我们原来所认为的中国画的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这样一个观念的挑战。它对技法体系,包括制作的重视,也是对我们原来中国画“无技之技”、在道和技的关系当中更加“尊重道轻视技”的反驳。
另一方面,工笔画在当时的整体性发展,也拓宽了中国画的新边疆。我在写工笔画的文章评述当中,始终强调一点——中国工笔画是在新世纪以来表现特别有扩张力、特别有创新性的画体,也在这个画体中集聚了一批具有探索精神的艺术家。这样的话,把中国画的边界往外扩充了。比如他把笔的概念放大了,我们说如果原来中国画的笔就是毛笔、就是锥形笔,在那个时期的中国画,把这个概念给放宽,扁形的、排刷的、甚至刮刀喷枪都可以作为绘画的工具来用;材料同样被拓展了,不只是中国画的颜料,丙烯、水彩等材料都可以;技法上同样也被放大,既有三矾九染,也有各种各样的拓印。对于绘画的载体,原则指的是纸和绢。现在可以在很多材质的支撑物上进行创作。
这样的话,也给我们提出一个新的问题,这样的画还叫不叫中国画?在我个人来看,我一直是把中国画当做是一个不断生长的传统。因为我们不能把中国画作为一个本质性的规定,说什么样的中国画才叫中国画。举个例子,顾恺之那个也叫中国画,黄公望那也叫中国画,这两个中国画如果一个标准,他是他就不是,他是他就不是。所以这是不断地在新的时代,接受新的时代信息,同时要对历史做观瞻的情况下形成的。这样就会碰到一个问题,刚才陈孟昕先生和萧玉田先生都说到的问题——制作问题。
东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
黄公望《富春江居图》
陈孟昕先生把这个词用的很谨慎,说是过度制作。我也是很同意这个观点,这就意味着制作本身不是坏事。我以前也有过这方面的论述,其实工笔画本身制作就是这种画体本质规定之一。一幅作品半年多,没有制作,每天都挥写是不可能的。我们今天把这个东西的本质规定给弄混了,我是在对水墨写意的审美规定性看工笔画,这个是不一样的。对水墨写意就是讲究逸笔草草,那种放松的状态,那种性情的东西。工笔画就是在三矾九染,日积月累,一点一点的,在整个人与材料之间的对话,在一点点打磨过程当中,这个东西是情感逐渐渗透到这个作品当中,这是另外一种抒情的方式。如果说我们说水墨写意是挥写性的方式,那工笔画就是一个情感的塑造方式。为什么工笔画同样令我们感动,就是在制作当中,把作者的情感通过制作过程融入到作品当中。
所以我想,我们应该强化工笔画制作的品性,才能使工笔画有本体规律性。类型画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我都是不赞成。这个类型不只指描摹成名艺术家的作品类型,同时也指对自己作品的反复复制,因为类型画和创造性是完全走的两个方向。所以不只是工笔画,水墨写意画也有这样的问题。制作性也有这个问题,只是过了,水墨写意过了也不行,最后成为一个“过”的状态,成为草率的自由的状态也不行。所以我们说对于制作,一方面它是工笔画的本质规定性,同时我们也要对它的度做一个很好的把握,对于度的把握,也是我们对任何艺术的艺术性的把握,包括这个形到什么程度,三矾九染,我们总说,一些学生染了几遍,那就到了一个度就合适了,所以对于制作我们也要把握这个度。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 贾广健
■ 贾广健:
我自己本身也在从事工笔画的创作,对工笔画的一些认识,包括当代工笔画的一些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也做过一些思考。中国工笔画或者准确说工笔重彩,它与水墨写意文人画实际上构成了整体的中国画的一个表现语言的体系。
我个人认为,中国画的传统应该说在晋唐宋元这一段是以工笔重彩表现语言作为一个基本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确实也在一个历史的阶段,创造了工笔画的辉煌。比如说唐代的这些经典人物画给我们留下的,值得我们不断去品味学习的,应该是成为中国绘画的典范。到了宋代以后,特别是院体的花鸟画,更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到了元代以后,文人画兴起,工笔画基本上就是衰落和式微的状态。经过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元明清,一直到近代,工笔画基本上还是处于一种式微的状态,也可以说被边缘化。但是还是刚才萧玉田先生讲的,到了80年代以后,特别是潘老他们成立了工笔画学会之后,到现在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中国工笔画达到了复兴的局面。不管是在各种展览上,还是创作群体上,都占到了主流地位,我也感觉非常欣喜。
实际上,从50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中国工笔画不管是人物画也好,还是花鸟画也好,它在美术学院的教学里边实际上都得到了系统的传承。一代代的工笔画家,通过美术学院的教学,把传统的工笔画传承下来,也对我们今天的工笔画复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曾经想过该如何表述工笔画的特点,有一个说法,“以极似之形写极似之意”。以极似之形,就是存在对形的表达上,就是说这个形上不是完全的、客观的表达一个物象,这也就是齐白石讲的似与不似之间。这个尺度如何把握,是我们在工笔画里边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齐白石
齐白石工笔画
后面一句话叫写极似之意,这里边有几个关键词,就是形、似、意、写。我感觉工笔画从它的表达方式上,不能忽略这四点。一个是对形的研究,我们不是完全按照客观的物象去表达这个形象,工笔画在造型的感觉与认识上,它有它的观念在这里边。宋人的花鸟画里、唐代的人物画里,还有近现代、包括当代画家的经典的作品里边,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些优秀的作品都不是客观的,都不是完全客观表现自然的形象。
再一个就是写,中国画写的观念、写的意识,在工笔画里实际往往被忽略。刚才几位先生都在探讨,工笔画制作的问题。制作,我感觉它就是一种手段,他的制作手段是概括的,他也是一种写。工笔画的线条,工笔画线的表现我感觉也是写,工笔画的用色,特别是传统中国画色彩的表达,也是非客观的,是主观的,融入了很多主观的一些意识在这里边,我感觉这种写的特点也是非常突出的。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 刘金贵
■ 刘金贵:
刚才各位老师把工笔画的辉煌、发展,从古代到现在都说了,我再重复一下,我主要说咱们对绘画的理解。中国画一直不是用眼睛看的,但我们现在理解的写实就是眼睛看的东西。中国画一直讲心画,看到东西心领意会,这是特别重要的。比如色彩、造型都是心领意会的东西。就像王老师说的,古代的老是写实,林凡老师说的,中国的古诗词也相当写实,但是是用写意的方式表现的,所以我理解的写实并不是眼睛看到的东西。
林凡作品
林凡作品
作为一个画家,主要还是注重画外工夫,画内工夫。刚才说的度,度是恰到好处,我们做人、画画、生活都要把握度,过了就不行,不够也不行,就是恰到好处,“恰到”特重要,但是这个恰到必须得有修养。我觉得工笔画家更多的要多在画外下下工夫。比如自己画的也有给自己留着余地,我自己看着都有意思,有回想观看的余地,对观看者更有发挥的余地。每个作者看看各个角度,看这个作品都有不同的理解,都有不同的欣赏角度,不同的审美。如果你画的都给说尽了,人家就没有看的余地了,所以我觉得度挺重要的。
咱们工笔画要制作,水墨也得制作,用点洗衣粉、盐也得制作。我觉得制作不是问题,工笔还应该精雕细刻,三矾九染,我觉得度就是修养。你站的高就是高人,站的低就是低人,所以对待绘画,艺术文化审美是挺重要的。
刘金贵《夏至》
刘金贵《跳花场上》
■ 王志纯:
下面进行第二个话题,当代工笔画的艺术取向和发展前景。实际上这两个问题是连在一起的。当代工笔画和其他的艺术门类一样,也是处在从高原到高峰的过程当中。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进程中,对个人艺术风格的追求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只有在当代成就一批在艺术风格、形式语言有非常有成就的艺术家和一批有影响的作品出来,才能形成我们这个时代的成就和特色。
总体来看,现在的工笔画是一种多元化的状态,每一个板块都特别活跃,重彩这块、传统这块、没骨这块,各种语言、形式、风格、追求都挺活跃的,各种艺术形象也非常鲜明。整体判断的话,我觉得工笔画这个板块,在当代中国画中是非常活跃,非常有成就,有前景的画种。
■ 陈孟昕:
我就这个话题谈一点我自己的感觉。
一,继续借鉴和融合。向传统学习,向经典学习,向国内外一切优秀的文化学习。我想这是一个方向,尤其是对于工笔画来讲,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像传统当中的,我们唐宋的绘画,包括我们中国的石窟的壁画,还有我们很多的民间美术等等,这都需要我们下工夫去研究。
西千佛洞第4窟前室
另外,对外学习,我们要防止一种倾向,就是防止像晚清以后一百年中被动的中西融合,就是说方向是不清楚的,也没有自己民族的绘画主张和艺术主见,甚至很多时候在融合当中丢掉了母体的文化的特质,牺牲了这些特质,我们要防止这样的情况。因为中国画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自信。中国工笔画时间又久远,无论是它的精神品质,还是形式要素、工具材料,都是一个非常独立的门类,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规律和逻辑和生存法则往下延续,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文化自信。
第二个,我们要坚持创新。刚才牛克诚先生也讲了,今天的工笔画是一百年前的工笔画吗?不是。一百年前的工笔画是一千年前的工笔画吗?显然也不是。所以工笔画基于传统来讲,应该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工笔画之所以一以贯之,延绵不断发展到今天,是诸多艺术家有了文化的注入,使得它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创造是一个主题,但是刚才大家讲到度的问题。我就经常形容,这就像一个容器,一个东西进来,另外一个东西要出去。你在充实这些新鲜血液的时候,不能把它的本质丢掉。换来换去,最后不是他了,铁不是铁,钢不是钢了,那不对。我只能比钢更硬,比过去更精彩、更纯粹、更高级,这是我们在创新上要做的。不然反向的话,你的创作力度越大,你对它的特质破坏越大。我觉得下一阶段,创新是工笔画的生命,创新也是新时代工笔画艺术取向一个恒久的主题。
另外,还是要识造化,识自然,认真深入生活,感受这个时代。尤其是要防止在我们工笔画创作当中闭门造车、仿来仿去、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丢掉了创作的基本法则,这是我们要注意的。我们要忠实于自己本体的真实的艺术生命的体验,用自己的真实的感觉去描绘这个现实的生活,描绘这个时代之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整体的艺术取向的形成,正是这个时代不同的艺术家的风格,不同艺术家的探索的轨迹和触角形成了这个时代的总体的取向。我感觉这个时代要崇尚个性,崇尚新的艺术样式的时代。个性和样式怎么形成的?一方面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另外我觉得还应该有主动追求,就是在你身边,在你运用的方法当中最亲切,离你心灵最近的那种方式,你把它极致化,这个风格自然在当中,所以我觉得这个风格的样式也是这个时代的追求。
关于中国绘画未来的发展,首先我觉得中国工笔画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我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写意画完全可以是按照你自己的,因为它是国粹,越单纯,越纯粹越好。就像和服与日本,韩国与韩服一样,是自己的特质彰显。工笔画不同,工笔画可以保留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它有条件在世界上呈现它的张力。比如说油画,我总是有这样一个自信,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我们中国绘画怎么就不能像油画一样,被世界各民族广泛认知、接受,甚至用这种方法去表达,我想它就会成为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 萧玉田:
对中国工笔画的未来前景我是充满信心的,我相信通过全体工笔画家的努力,中国的工笔画会成为我们盛世文化的表征。当今时代,运转是快节奏的,我们的生活也显得比较匆忙。因此在文化上就出现了这样粗糙的消费文化和匆忙的文化消费。所以在第九届大展的时候,我在研讨会上讲过,我们要用“工”的精神,“工”的作品,去反拨这个粗糙、匆忙的文化,这个“拨”是拨乱反正的“拨”,这也是我们工笔画家的责任。工笔画本身就是一个包容的艺术,现在已经呈现了多元的局面。
刚才金贵发言的时候突然想到,工笔画现在既有富丽堂皇的工笔重彩,也有简洁搜神的抱朴守素炫技归淡的工笔画淡彩。金贵的作品,包括刘临的作品就是这种风格,加上新工笔的出现,我想这种态势我们要坚持下去,而且要推向发展。
工笔画本身是包容的,所以我们要允许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探索,哪怕这个探索一开始是不够完善、步履蹒跚。有成功就有失败,我们要包容,这样我们能够继续更多元,更丰富。还有,我们要用包容的态度去吸收、去吸纳,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西方。我们在广泛吸纳的同时,也要明白一点,就是一定要弘扬中国文化的精神,弘扬中国文化的特色。在这里借助古希腊柏拉图的终极三问,我要明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说到底,我们是中国工笔画画家,我们画的中是国工笔画,不管怎么发展,不管你吸收了什么手段,用了什么技巧,还是要有中国面貌,民族风格。另外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和发展,使我们的工笔画有更坚实、更长足的前进和发展。
■ 牛克诚:
说到当代工笔画,我对它的价值认定是这样的,首先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阅读方式,如果我们看水墨写意,需要中国哲学,中国书法及中国文学这样的知识和修养的储备的话,工笔画它的语言的直接性,是面向更为广大的观众,因为它那个形那个色就能直接感动你,你不需要有其他附加的外在的储备。这种阅读方式的直接性,为我们提供了表现当代生活与情感的最有效的语言。
同时,工笔画的这种创作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是文化之态。在当今这样一个快节奏、纷杂的时代社会之下,这样一种精心打磨,工匠式的创作,其实是对这种状态的一种内敛式的无声反抗,但这种反抗是强有力的,也是具有文化建设意义的。
所以我们当代工笔画呈现的艺术取向,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我们对于当下现实生活体验,直接深化为一个特别写实的现实主义表现的创作取向。还有一个,我们从传统的工笔的历史文脉当中汲取营养,融入我们当代人的审美情感,形成了一个文脉新传的创作取向。还有,我们现在所面对的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我们的图像世界,对于我们今天的这种视觉的重塑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借鉴各种各样的新的视觉,无论是电视、电影、动漫、插画……种种新的取向,都离不开工笔画最本质的东西,就是用这种坚韧、细致、认真踏实的态度对待艺术,对待生活。
■ 刘金贵:
我觉得工笔画为什么有前景呢?因为它包罗万象,所有的语言、语汇都融入在工笔画里,这是别的画种达不到的。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不要模仿别人的作品,不要模仿自然,别模仿生活,艺术一定要高于生活。
像陈老师说的,创造创作,“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作为画家,没有养成创作的习惯,没有养成对生活的热爱,没有从生活中发现美的东西,成不了画家,只能是模仿。所以作为艺术家要热爱生活,要专心创作,要发现自己、发现生活美,我觉得很重要。
我起点也是叶浅予,背着画、默写、书写、想象力,他就要求这样的。还有贺友直老师对我影响非常大,他对生活观察的点点滴滴都能放在画上,要热爱生活挺重要的。工笔画以后发展还得要更多的年轻人,咱们上岁数的人多创作一下,不一定年轻人能创作,我们也能创作,我觉得工笔画会越来越好。
叶浅予《北平解放》
■ 贾广健:
工笔画在表现语言上有很丰富的内涵,同时可以借鉴很多画种,表达方式也是极为丰富的。但是我想,对于当代工笔画的未来发展而言,更重要的是画家的修养和内涵,以及作品的品位。工笔画很容易把人们导向一些语言,一些表面的东西,在表现的过程中,也有很多表面化的东西。我们怎么能够在将来工笔画的创作里边,能够创造出高品位的工笔画?这一点我感觉更重要的还是传承我们中国画传统审美的精神,用东方的、中国的、传统的这种内涵,来丰富工笔画所表达的意境。
再一个就是,当代的工笔画,更应该注重真正的生活,真正去自然和生活中去发现一些感觉感受。现在有一些作品,借鉴一些照片,借鉴现有的一些画家的图式,这种简单的拼接或者表现的东西,我感觉它并不是绘画语言本质的东西。我希望更多的是我们为这个时代多留下能够基于这个时代的审美的新的样式、新的感觉、新的意境,增加我们的文化自信,让工笔画在当代能够有更健康的发展。
■ 王志纯:
下面进入第三个话题,今年12月将举办第十一届全国工笔画大展,这个展览是1987年中国工笔画学会成立以来,与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规模最大的、系列性的、权威性的展览。当时以潘絜兹为主的一代老先生策划这个展览的时候非常用心,对工笔画的创作、发展、活动、展览、出版都是有规划的,所以当时定的展览是三年一届,现在已经举办到第十届了。
我的印象中,头几届前言都是潘絜兹先生亲自写的,像刘文西先生、徐启雄先生、陈白一先生、林凡、蒋采苹这一代老先生都是特别投入的,很多的工笔画家也是从这个展览走出来的,像何家英、唐勇力,包括唐秀玲,也包括咱们在座几位,在以前的展览中都曾经有过非常优秀的作品。
■ 萧玉田:
从工笔画学会成立以来到现在,33年,我们已经举办了十届全国工笔画大展,今年将举办第十一届。中国工笔画大展是中国工笔画学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打造的一个品牌性大展,这个展览给全国的工笔画家搭建了一个宽广的、坚实的平台。我希望在第十一届大展上,在这个平台上有更多的工笔画新锐精彩亮相,精彩表现,创造出更多的成果。
■ 牛克诚:
这次工笔画大展从启动到现在也有三四个月的时间了,在这个过程当中一直跟陈会长就这个展览如何进行,如何支持,也有各种方案的讨论。今年这种情况比较特殊,本来是想在中国美术馆把一楼展厅都拿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可能我们现在方案要有一些调整。这个调整我想也会使这个展览有一种别样的面貌和以往不同,可能也是这个展览新的看点。
这个展览我个人的憧憬,我想它可能会比全国美展有意思一些。从评选机制来看,全国美展就是投稿,一层一层评委来评,是一个单线条的。我们这个展览想把它做的面更多一些,想形成几个方面的结合:一个是历史性的回顾和现状的观照做一个结合。这个展览过程当中,能够把收藏于中国美术馆的当代一些重要的工笔画大家的作品,像潘絜兹先生、徐启雄先生,陈白一先生,顾生岳先生那代人的作品,被收藏在美术馆的,我们要在里面拿一些重要的做展示。同时我们历届全国美展或者历届工笔画大展也有一些优秀的作品,我们也会把这些作品拿出来,和我们社会征集的作品共同展示,如果社会征集的作品是我们现状的展现的话,刚刚我说的那一块就是对我们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我们回顾建国以来工笔画前辈的致敬。
同时,不同年龄段,不同资历,不同身份的画家都能够参与到这个展览当中。每次全国美展后总有一些声音,老艺术家或者成名的艺术家都不参加。我们这次展览,就是想通过提名展的形式,把所有的老艺术家、有实力的艺术家请来和我们一块做这样一个嘉年华。
除此之外,这个展览也兼顾到了工笔画本体展示向外拓展趋势的结合。我们这边也有一些认为最为正宗的工笔画,或者在工笔画本体规定范围内看到这是工笔画。同时我们也会选择能够拓展我们思维的一些个别作品融入到这个展览当中,使这个展览的面向特别多,会很好看,很值得期待。
■ 刘金贵:
我期待祝愿这次画展都是好作品,都是经典作品,也祝愿年轻的画家画出更好的作品来,反映出时代的面貌和时代精神。
实际工笔画就是代表中国绘画的,如果在工笔画上面,你要是中国最好的话,那在世界就是最好的,它跟别的画种没有可比性,就是中国艺术。再有,立足中国传统,中国精神上面。
■ 贾广健:
十届工笔画大展推出了许多的优秀的工笔画家,我们也期待第十一届工笔画大展能够有更多优秀的,特别是青年画家,通过这个平台创作出更加辉煌的工笔画的面貌,给这个时代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 陈孟昕:
这次展览应该说是一次机会,因为它可以直通学术核心,你的创作可以被广泛关注与认可,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我们还想在大展中设立近百个奖项,奖给优秀的传承作品、优秀的新锐作品。刚才克诚已经讲了,我们还有特约的部分,还有馆藏的这部分,我不展开说。总之我由衷希望全国的工笔画家行动起来,用自己最好的作品,能够承载这个时代的涵养的作品,为中华民族工笔画的伟大复兴做自己的贡献。
■ 王志纯:
这一段我接触了很多画家,热情非常的高涨,都希望在这个画展中有很好的表现。今天我们请各位嘉宾就中国工笔画的现状与发展进行了一次论坛,我们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笔画的发展脉络、当代工笔画的成就与问题、当代工笔画的艺术取向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希望我们这次论坛对当代工笔画的创作有所启发,能使第十一届工笔画大展涌现出更多的画坛新人,涌现出更多的、更好的、更精的工笔画作品。也希望我们这次论坛能够对当代工笔画的创作、研究、教学和整个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能够有它的积极意义。再一次感谢各位嘉宾,谢谢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希望你们关注工笔画,喜欢工笔画,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