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祖昌:从未上一线却授少将,辞官回乡后遭挤兑,遗物是三枚勋章
1957年8月的一天,江西省莲花县一个叫桥头村的村庄里,突然热闹了起来。
村里的男女老少争先恐后地往村头赶去,说是要迎接一位“大官”。
这位“大官”名叫甘祖昌,老家就在桥头村,小时候家穷得很,曾给地主家当过应工。
大伙听说甘祖昌两年前刚被授予“少将”军衔,在新疆军区后勤部当部长,这官可比那些乡长、县长厉害得多了!
谁知到了村口一看,大家忍不住失望起来:甘祖昌一家十多口,总共带了3箱行李和8只笼子,分别装了好些只猪、兔子,还有鸡等家畜。
1905年,甘祖昌出生在江西省萍乡县莲花县坊楼乡桥头村。甘家世代务农,生活勉强过得去,但与富足是搭不上边的。甘祖昌6岁时,上过一年私塾,读了点书。但也就到这,往后的日子里,少年甘祖昌长期在田里干活,偶尔去地主家帮忙,做个随叫随到的帮工。
到了1920年,共产党在莲花县创办了新城小学,15岁的甘祖昌入校学习,从此开始了他的革命道路。经过学习,甘祖昌在思想有了很大提升,他对待工作积极细心负责,一直干到1925年,便被任职为乡土改委员会主任。
对甘祖昌影响最大的人,是毛泽东和方志敏,一位是未来的共和国缔造者,一位是革命道路上的火炬明灯。
1927年,革命声浪渐渐高涨,甘祖昌被上层领导派往井冈山参加学习,在这里,甘祖昌第一次见到毛泽东。
革命初期,因甘祖昌后勤工作非常出色,被组织提拔为湘赣军区红军兵工厂的副科长,专门负责后勤补给,监督弹药武器生产线,掌控采购,进出货物等渠道。
都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每次的战斗,甘祖昌都竭尽全力给前线提供充分的保障,从未出现纰漏,这也让前线的同志更加放心。
不久,甘祖昌的工作态度得到了更多将士的认同。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甘祖昌所在的队伍成为了主力红军,而他作为司务长仍然负责内勤工作。长征的一路上他都在想如何获取更多食物的办法,为了让更多的士兵活下去,他带领大家四处寻找野菜、野果,实在不行就吃树皮、草根,总之想尽一切办法保存军队实力。
翻雪山的时候,甘祖昌身体不好,他跟着队伍走在白茫茫的雪地里,面对风雪交加的袭击,越来越觉得疲惫。作为南方人,他还要在空气稀薄的雪域高原中忍受着强烈的高原反应,越来越觉得脚下沉重。但是,他仍然怀着坚定的信念,依靠着顽强的意志,拽着任弼时的马尾巴一步一步走下了雪山。
到了陕甘军区后,因为当地土质原因,粮食作物存活困难,他就带领大家改造土地,最终解决了粮食问题。
抗日战争爆发后,甘祖昌所在部队被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二〇师第三五九旅。甘祖昌任旅供给部军需科科长,奔赴抗日最前线。
1939年初,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反共摩擦,断绝八路军军饷和军需供应,封锁陕甘宁边区。于是,中共中央将三五九旅从前线调回陕北,一面执行保卫党中央的任务,一面进行大生产。当时,组织上交给甘祖昌的任务是,负责领导修械所、纺织厂、鞋袜厂等军需工厂。
解放战争爆发后,甘祖昌先后担任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后勤部部长、第一野战军二军后勤部部长。
建国后,解放军刚刚进驻新疆时,横在面前的第一大困难,就是吃饭问题。10万人的军队,每天对粮食的消耗数量都是十分惊人的,而且解放军带的粮食并不多,当时新疆的交通运输也很不方便,解决吃饭问题迫在眉睫。
在这个关键时刻,甘祖昌将军站了出来,在积极调查了解了新疆的具体情况后提出了合适的解决方案。这不是甘祖昌将军第一次为党和国家解决重要的军需问题了,他在战争中虽然很少真刀真枪地上战场,但却为军队的后勤补给做出了突出贡献。
多年的革命征战生涯,甘祖昌将军南征北战,身体多处受创,伤痕累累;特别是1952年甘祖昌外出检查工作时,遭特务偷袭,车子翻落桥下,让他的头部受创,患上了严重的脑震荡,时常会昏迷,再加上他后勤工作时常用脑过度,使得他的脑震荡后遗症愈发严重,先后几次昏迷摔倒,尽管他几次到庐山进行疗养诊治,但还是没有的得到缓解。
1953年的那个春天神奇地交织在一起,成为了相守一生的同志伴侣。
给她们俩牵线搭桥的是时任新疆军区司令员的王震。起初,龚全珍是拒绝的,她认为甘祖昌是个大首长,而自己只是个普通教师,高攀不上。
直到有一天,在与甘祖昌的一次促膝长谈后,龚全珍才得知甘祖昌在革命战争年代曾受过三次伤,患有气管炎、肺气肿的毛病。甘祖昌的坦诚敲开了龚全珍的心灵。
在艰苦的条件下,两人摆了一桌酒席,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只有几个要好的同事到场祝福,连大红花都没有买,只买了一张红纸,上面写了个喜字。
虽然甘祖昌文化水平不高,但新婚那晚,自己还是写了一首现代“情诗”给妻子:
“你是我前进路上的一道阳光,你是我漫漫黑夜的一颗星星,我要永远跟你在一起,走过革命征程。”
1955年,甘祖昌被授予少将军衔没多久,就致信中央军委要求降级,但中央没有同意他的请求。
对大部分人来说,能够获此殊荣,自然是百般珍惜。如甘祖昌这样主动放弃荣誉的人,在历史上也不多见。
此后,他三次向组织提出请求,要辞职回家当农民,当时总政负责人肖华将军不同意,直到1957年,肖华来新疆时,甘祖昌再次提出申请,组织最终批准。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几年前他受了很重的伤,为此无法让他正常的工作,就这样甘祖昌不想影响党组织的工作,就选择了辞去职务。
来给他送行的王震将军都惊呆了,说:“老甘,这是你们搬家还是动物搬家?”
甘祖昌将军带着这些动物回家,当然不是为了吃的,而是他在新疆研究的优良品种,回家要给乡亲们推广,造福乡里。
甘祖昌和家人回到了江西省莲花县坊楼沿背大队,刚回到家乡的时候,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以为甘祖昌被革职才返回家乡,甚至背后挤兑、给甘祖昌白眼。有一次他去吉安买拖拉机,晚上去住旅馆,服务员告诉他没房间,甘祖昌也没在意,就要了个木凳,准备坐一晚上。但过了一会儿,又来了几个人,服务员却给他们开了房间。原来服务员见他穿的衣服破烂看不起他,觉得他没钱。当时吉安市的领导得知后正在寻找甘祖昌,最终在这个很小的旅馆中找到了他,服务员知道后,吓坏了,甘祖昌却让他以后别看不起农民,农民才是衣食父母。
甘祖昌全身心投入到农村的建设中,一干就是29年。将军与村民同甘共苦,坚持参加劳动,带领乡亲们修桥补路,种地打粮,一共修建了水库三座,建了50里长的水渠,修建4座水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组织上发给他的10万多元工资,他贡献出了近8万元用于家乡建设。
当地政府给将军安排的一切待遇,甘祖昌都一一拒绝了。常常对身边人说:“我是一个农民,要什么待遇,当农民是我最心安的事情。”
甘祖昌对自己很“抠门”,他的每件衣服,至少要穿10年,但是将军又很大方,村里有个青年,父亲生重病,他也身患重病,甘祖昌对他很是关心,部队的人派医生来给他看病时,他都要医生先给这位青年看看。
后来,这位青年的父亲住院,甘祖昌找到了医院,他说“现在有个危重病人要入院,住院费记在我名下。”他对自己一生都很苛刻,但是对于那些困难群众,他一生都很大方。
1975年,《人民日报》为了宣传甘祖昌少将的优良作风,以《万里征途不歇脚——记红军老战士、共产党员甘祖昌》为题,对甘祖昌的一生传奇事迹进行了报道。
一时间,该文几乎家喻户晓,大家口口相传,有的老人听完就当故事讲给孩子听。两年后的1977年,这篇报道文被选入江西省初中《语文》课本,在那个时期,这样的文章绝对是满满的正能量。
1986年3月23日,甘祖昌因病在莲花逝世,享年81岁。他留给子女们的遗产,只有一只铁盒子,里面用红布包裹着三枚军功章。
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交待家人的话是:"领了工资,先交党费,留下生活费,其余的全部买农药化肥支援农业。"
而甘祖昌的女儿也是非常的优秀,她就是甘公荣,甘公荣曾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如今是江西省妇联第十二届执行委员会兼职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