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字的笔顺原来可以这样确定,更容易写好看
“心”字虽然简单,但很多人却常常写不好,如下列各“心”字就是笔者让某高中29位师生随手写出来的,除了右边最后几个是练过书法的老师写的还比较好看外,其余师生写得都比较难看。
从“心”字的字源演变看,最终由三个点和一卧钩组成。如下图所示。
于是现代规范字笔顺表将“心”字的笔顺规定如下:
按照这样的笔顺来写,看起来更便于行书的快速性写法,实际上在进行楷书书写时容易造成既处理不好上点和左右两点的位置关系,也处理不好卧钩写法,而把“心”字写得很难看。
从其它具有左右两点的字的书写笔顺中看“心”字的笔顺到底该怎么写:
为了找到容易把心字写好的另一种笔顺,我们可以从其它具有左右两点的字中找一找书写笔顺规律。
先探究一下“小”、“亦”、“东”、“办”等字的写法。
首先看 “小”的字源演变和写法。 “小”字是会意字(也有说是象形字),甲骨文中此字为一细长之物和两旁各置一短物,小篆中亦为一长两边各置一短物。《说字中》讲,小,从八,会物之微也,见而分之之意。因此,写“小”字时,先写中间长画,再按先左后右的习惯,先写左点,后写右点。
最终演化为一竖钩和左右两点。按先中间后两边,则先写竖钩,再写左点和右点。
这种最后先左点后右点写法,实际上在写完左点后就要考虑右点写该怎么写,才能使字达到平稳性的重要作用,由左点的写法决定了右点的写法。也就是说,当字有一左一右两个相对点时,先左点后右点联动性、呼应性、协调性书写更容易把字的平衡性掌握好。
同样,如“亦”、“东”、“办”等字,最终也都演变为一左一右两个点。按照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规则,它们的规范笔顺也是最后先写左点再接连写右点:
所以笔顺实际上是根据人们手写的基本习惯而决定的,也是因义构形创造时的字源意义所决定的,继而逐步形成了大众共识的笔画顺序。
心字实际上最后也形成了左右两点,而在《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中规定的先写左点,再写卧钩、上点、右点的笔顺。这样一来既忽略了心字的字源性笔顺书写规律,也把一左一右具有联动性、呼应性、协调性书写效果的两点给割裂开来了,最终导致整个字的书写难以形成良好结构效果。
所以,可以采用上点、卧钩、左点、右点的笔顺进行书写,如下图所示。
即先写上面的右点,卧钩起于上右的左下方而以左上方45度钩出指并向上点;再在卧钩的左边起笔写左点,再根据字的平衡性需要最后写出右点。
由于自一开始就按原来的笔顺规律书写已形成了一种习惯,而现在按新的笔顺去写反而感到不习惯不舒服,但试着写几次也许你会感到这种新写法可能更好地处理三点以及卧钩之相互关系,更容易写出心字的形体。多练几次多体会体会,看是不是这样。
同样,比如“必”字从字源演变看是会意兼形声字,金文释义:从弋(木橛),从八(表示分)。会以木橛分界之意,弋兼表声。《说文·八部》亦讲:“必,分极也。从八、弋,弋亦声。”其演变过程如下。
由此可知,“必”字既然“从弋,从八”,最后的左点和右点实为“八”的一撇一捺,而中间的部分由“弋”演变而来。所以,可将“必”按“先中间,后两边”的书写规则来写才算合理,也顺手。这样一定比原来规定的笔顺写出来的字更容易把握字的稳定性和平衡性。即“必”字的书写笔顺也应该按下列顺序进行:
尽管“心”、“必”两字并不复杂,其实非常难写好。作者就用这种新的笔顺来写这两个字就深有体会,也教过一些师生试写过,效果就是不一样。
再如“有”字的规范笔顺是:先横后撇,再写“月”。但有些人则喜欢先撇后横,再按‘月’的笔顺写,而且这样去写自已更感顺笔,且与行书的写法相一致。
当我们去考究“有”字的渊源时,也觉得先写撇画再写撇画似乎更有道理。有字的渊源演变下图所示:
事实上,规范的笔顺也是人为的规定,也不是绝对的。正确与不正确最终还得在人们的书写习惯中得到检验。对于一些难写的字的笔顺,如果自己觉得怎样写才顺手能把字写好,也可以按自己的习惯和认知去写,无所谓对错。有些时候,在规范笔画中也可能会有错,这一点也谁都可以抱以质疑的态度来对待。通用规范字笔顺表在重版时中都有少量字的笔顺进行修正和改变,就是一种非常的务实的做法,完全值得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