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迟来的“道歉”,27岁“受到羞辱”的上海小伙杀害6名警察
回顾案件
2008年,在上海闸北发生了一起震动社会的惨案。一个27岁的年轻人杨佳,竟然连续杀害了六名警察。
警察对他做了什么,为什么一个年轻人会对警察产生如此仇恨?
尽管现在社会的治安已经做到了长久的稳定,但15年前仍较为动荡,在上海当时曾发生大量自行车失窃案件,社会惶恐不安。
警方则采取了24小时巡逻的措施,以此维护治安。可就在巡逻行动中,杨佳不幸被卷入其中,那一天也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杨佳当天晚上骑着从车行租来的自行车穿行于大上海的繁华街道之间,突然冒出来一个巡逻民警查身份证和自行车来源证明,这可给杨佳问懵了——骑自行车要啥证明啊?
民警怀疑其涉嫌盗窃自行车将其带走,尽管后面证明了杨佳的清白,但也在他心里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家庭缺爱,少年于孤僻中成长
杨佳,1980年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中。因为家境贫穷,食物和营养供应得都很勉强,杨佳过得并不太好。
由于工作繁忙, 父母提供陪伴和交流的机会很少,因此杨佳在孩童时期就变得非常内向和孤立。面对问题总是沉思而非与人交流,他更喜欢独自一个人呆着而不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
贫穷在波及小孩之前,肯定是要侵蚀家长的,杨佳的父母为此经常争吵,刚上初中的杨佳也难以缓和家庭问题,只能默默忍受。
哪怕在学校,同学们也不愿意和他交流,友谊的缺失进一步扭曲了他的心理。
就好像一切都命中注定一样,父母的争吵逐渐升级,并最终决定离婚,杨佳这才意识到在家中他才是可有可无的那个人。
自此之后,杨佳就和单亲妈妈一起搬到了其他地方开始了新生活。可是妈妈经常与他人发生争吵,就像过去和杨佳的爸爸总是争吵一样。
尽管他因不善言辞,也不会插手争吵,但有时候也会成为大人们吵架时被波及的受害者。 形成了这种受欺负也不知反抗的懦弱性格,到社会上吃亏是迟早的。
初中时成绩就一直不好,毕业后,他只能进入技校就读。可是技校毕业后,依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看着母亲渐渐年老,他意识到自己是时候出去赚钱了。
临行时大包小裹的杨林看着母亲关切的目光,下定决心一定要赚笔大钱照顾好母亲,前往期盼已久的大城市——上海。
无证骑行,疑似盗窃带走受审
2007年10月5日的晚20:30,杨佳骑着一辆自行车经过了上海市闸北区芷江西路普善路口。突然,他被路边窜出来的闸北分局芷江西路派出所的巡逻民警盘查,要求出示身份证件和自行车来源证明。
然而这辆自行车是他租来的,经警察提醒才发现自行车没有牌照,租车的车行当时也没有开具什么租赁证明。
杨佳无法出示身份证件和来源证明,双方的沟通陷入了僵局,导致众多围观群众的聚集,并引起了交通堵塞。
随即杨佳被警方带到派出所接受进一步调查,警方怀疑他与最近一段时间自行车频繁失窃有关,对此进行反复盘查,而杨佳始终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
最终警方确认了他的真实身份且自行车确为租用,在长达6小时的盘问结束后,于凌晨2时30分准许备受煎熬的杨佳离开。
平白蒙冤,索赔无果持刀袭警
杨佳对此十分委屈和愤怒,于是寄了举报信向上海市公安局和闸北公安分局的督察部门投诉,要求追究警方的责任,开除涉案民警公职,并索取精神损失费10000元。
然而,他寄出去的举报信后面就再无回音,只有闸北分局的督查支队赴京对杨佳进行了法制宣传和疏导劝解。
不甘心的他仍未放弃,后来又多次寄出信访件、电子邮件,但全都石沉大海。
愤怒逐渐演变为憎恨,在绝望中,他决定向警方讨个说法,要让社会知道他所遭遇的不公。
带着自制的燃烧弹以及匕首,杨佳深夜潜入了闸北区政法办公大楼。在大门口扔了个啤酒瓶,顷刻之间啤酒瓶中的汽油和酒精一并燃烧、爆炸,迅速蔓延的火焰封锁了大楼出口,而杀人魔从火海中安然穿过,他要完成自己的复仇。
闻讯赶来的警方尝试控制火势,却不知暗处有人早已盯上了他们的性命!混乱与烟雾成了杨佳的掩护,举起匕首冲了过去,警察一个接一个倒下,直到有人辨认出杨佳的身形,才纠集众人将其制服。
事后惊魂未定的警队清点了人员伤亡,六名警察殉职,另有两名警察和一名安保人员受伤送医。
不服判决,二审庭上语出惊人
2008年9月日,7.1上海闸北袭警案的犯人杨佳被控故意杀人罪,一审判决结果是死刑。随后,杨佳不服判决提出上诉,要求进行二审。
然而,2008年10月20日,二审法庭之上,杨佳露出了不同以往,异常坚毅的表情:“我没有错!是他们欺负我,他们应该给我一个解释,应该给我道歉!我的人生有太多不公平了,我宁愿违法也要找回我的公平!”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辩护律师曾向杨佳母亲询问过,得知因其单亲家庭的背景,杨佳比较偏执。尽管申请了精神疾病的司法鉴定,但显示杨佳的精神很正常。
最终二审法庭驳回了他的上诉,并维持了一审的死刑判决。
在2008年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了上海袭警案主犯杨佳的死刑判决,并规定在7日内执行。
25日晚上7点,杨佳的母亲收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签发的刑事裁定书,该裁定书核准了上海市高院对杨佳死刑的维持判决。接过裁定书时杨佳母亲几近崩溃,但还是想完成最后的心愿,随后获准前往上海与杨佳见面。
饱受不公,少年悲剧并非偶然
在社会中,对待他人还是应该抱着理解的心态,尊重每个人的感受和经历。没有人喜欢被误解和冤枉。
杨佳的家庭环境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也提醒着我们要创造和谐、充满爱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对那些来自单亲家庭的不幸的人来说,多一些关怀和理解是有必要的。
政府和警方在执行公务时也要注重人性化,高压审讯未必一定能带来案件侦破的进展。执法者应该以善意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各种情况,而不是仅仅关注可能的犯罪,而将制裁施加给无辜群众。
杨佳,一个有错误的年轻人,他用他的生命告诉我们,冲动和愤怒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太多的误解和不理智的行为堆砌在一起,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