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产能过剩?如何形成的?对国家经济有哪些影响?
#5月财经新势力#
在近几年全球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产能过剩”一词便常常出现在经济报道中。而很多经济学者也声称,中国已出现全方面的产能过剩,急需实施有效补救措施。
最近集微网上一篇《16家封测厂商业绩汇总,产能过剩导致行业重回“微利时代”?》的报道,例举了半导体行业16家厂商2022年业绩和13家厂商的2023年一季度的业绩汇总。
更是增添了人们对产能过剩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悲观预测。
其实令人担忧的不单是产能过剩带来的某个或某行业的企业效益的下滑,而是由此可能引发的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也就是比经济通胀更为头疼的经济通缩。
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何谓产能过剩,它又为何具有如此巨大的经济杀伤力?
一.什么是产能过剩?
根据经济学定义,产能过剩一般是指某个特定产品如果饱和生产的话,其产品供给将超过社会需求。如果这个特定产品扩展到各个行业的各相关产品,那就形成了整个经济的产能过剩。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产能过剩并非指产品过剩,但却是有可能造成库存积压、产品过剩、供大于求的原因之一。
打个简单的比方:街边有一家包子铺,每天可以做出500个包子,但营业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实际每天只能卖出400个包子。
每天多出的100个包子,就是20%的过剩产品。而每天可以生产500个包子的设备、原料、人工等,就成了过剩产能。假设店家坚持足量生产,那每天都会造成100个包子的商品积压。
店铺要么通过整体降价消化多出来的剩余产品,要么等到过期变质而丢弃,但两者都会造成一定利润的损失和成本的浪费。
又假设店家不愿降价、也不愿意造成商品成本的浪费。那么为了确保盈利,就必须按照实际的需求量减产。
店铺只能采取一些措施,如变卖设备、缩减原料采购、辞退人工等等。但削减了对应的固定成本,也就意味着缩小了约20%的经营规模。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产能过剩无论对一家小成本的店铺,还是大资金投入的生产型企业,其影响都是负面的。
而产能过剩一旦扩大到整个产业链、乃至整个经济体的话,就会使此前良好的经济增长趋势停滞不前,严重时甚至会掉头向下,造成产业规模萎缩、大批工人失业、经济全面萧条。
二.是什么原因形成了产能过剩的呢?
1.直观的原因是投资过热
以大众熟悉的房地产为例。
自1997年出现首批商品房以来,房地产作为新兴行业逐渐登上了中国经济舞台。
二十多年来无数开发商倾尽所能投入到这个行业中,无数消费者掏空六个钱包外加不惜负债30年也要买下一套房。但是当绝大多企业商人将房产作为最划算的投资,无数平民百姓将房子看成永不掉价的资产的时候,似乎忘记了房子本质上也是商品的事实。而商品价值最终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国总人口为1265825048人,当时全国住宅房屋竣工面积约128亿平米,人均约10㎡。
此时对比欧美人均住宅面积35㎡和日韩人均20㎡,房地产的发展尚有巨大潜力。
时至2018年,全国人口逼近14亿,商品房竣工面积大幅增长2.78倍,达到了近484亿平米,人均住宅面积为34.5㎡,几乎和发达国家持平。
这一刻,房地产市场不仅是饱和,而是大大的过剩了。如果再考虑到人均收入水平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及购房者普遍的负债率,地产行业的前景已经岌岌可危。
然而,举足轻重的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不容忽视,政府采取了相应的稳价格、去库存的措施,导致缺少远见的开发商和冲昏头脑的购房者依旧蜂拥而入。
直到今天,除一线城市外,几乎绝大部分城市的房地产业都陷入了萧条期,知名房企暴雷、个别城市房价大跌现象此起彼伏。即便政府依旧维持强硬调控手段避免其硬着陆,也难免有价无市的窘迫境况。
最初的潜力投资加刚需消费,成就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此后过热的投资和非理性的杠杆消费破坏了供需平衡,酿成了房地产产业的产能过剩,地产业的发展势头也不可避免的开始转头向下。
2.究其根本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控失衡
还是以房地产业为例。
众所周知,一个产业不仅代表其行业本身,而是代表整个经济产业链的一环。
地产业首先带动的是建材行业,土、木、钢材、玻璃等,甚至于装饰加工、办公器材等文化用品都会受益。
其次就是相关行业的就业人员,可以说房地产的繁荣和建筑工人的付出息息相关。
而房地产作为中国第一大行业,在2020年时对国民GDP的直接贡献就占7.3%,算上其产业链的完全贡献更是占到了17%。
最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业是地方财政最重要的支柱。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10年以来,土地转让金就普遍占到了地方财政收入的30%以上,且逐年呈升高趋势。到2020年底这个数值普遍接近40%。
这一切说明中国地方经济的发展模式趋于单一化,相关政策投资都偏向于房地产开发,久而久之对房地产业产生了重度依赖。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地方经济和房地产绑定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
原本单纯的房地产业的产能过剩,会直接导致整个地方经济产业链的产能过剩。房子卖不出去,房企业绩暴雷、裁员,建筑业跟着开始因产能过剩、效益下滑、减负裁员。
大量的失业人员寻求再就业机会,造成劳动力市场饱和。企业减产降薪又导致消费者减少消费,严重的会危及房贷断供,影响到金融业。金融业的紧缩政策又会使相关企业无法获取足够资金扩大生产、扩招人员。社会无法充分就业、消费者难以正常偿贷、消费,又再度使危机中的房企等各类企业雪上加霜。
如此形成的恶性循环,就是由产能过剩导致经济通缩的萧条景象。
可见如果经济发展方式过于单一、且调控失衡,就会轻易令一个地方的整体经济都陷入危机笼罩之中。
三.产能过剩对国家经济有哪些影响?
通过对房地产业产能过剩简析可知,全方面的产能过剩的最终后果就是经济通缩。
通缩的典型表现有两个:居民消费能力的下降和社会商品价格的下降。
消费能力的下降是决定性的因素,它会使社会商品滞销、企业库存积累、流动资金周转困难。企业不得已削减成本、降薪裁员,甚至破产倒闭,反过来又会造成居民收入减少、消费能力下降。国家的经济就此失去增长动力。
此时如果有垄断力量的出现,在粮食、能源等民生必需品上谋取暴利,而国家不加以制止的话,势必会形成严重的社会风险。
所以在市场经济发展周期中,面对通缩往往比应对通胀更加棘手。
那么对于中国现今的全方面的产能过剩,是否已然无计可施,只能眼睁睁看着全面通缩的来临了呢?
结语:办法总比困难多
其实早在1997年,中国就出现过国企产能过剩,当时关闭了很多地方的小型国企,实行了国企职工下岗计划。
与此同时实施了产业转型,创造了新型增长点:引进外资、深圳3C产业、开放民营准入范围,包括税制和商品房改革,都是那时候开始的。
有了这些有效措施,在很短的时间内,国民经济就步入了快速增长阶段,也有很多人实现了个人人生的逆转。
所以有人说危机既是“危”,也是“机”。虽然历史不是简单地重复,但明智的努力总有异曲同工之处。
参考资料:
1.《16家封测厂商业绩汇总,产能过剩导致行业重回“微利时代”?》(集微网报道)
2.《经济学原理》(N.Gregory Mankiw)
3.《产业组织理论》(Jean Tirole)
4.《泽平宏观》(作者:任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