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的娘家博尔济吉特氏家族,为何被称为“黄金家族”?
《孝庄秘史》中孝庄被称之为“大玉儿”,其实历史上并没有大玉儿这个人。我们常提到的孝庄其实就是孝庄文皇后:
皇太极的庄妃
顺治帝的生母
康熙帝的祖母
孝庄文皇后姓氏是博尔济吉特,名字是布木布泰,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最高贵的姓氏。
这个姓氏来源于蒙古部第十世祖先“孛儿只吉歹”,后来译成了博尔济吉特;用先祖的名字来后世子孙的姓氏,也是蒙古族的一个传统。
但为何会被称为“黄金家族”呢?
这还要从成吉思汗开始说起:
博尔济吉特并非是蒙古语而是突厥语,意思是“蓝眼睛的人”。博尔济吉特氏家族的人皮肤略微发黄,看上去很健壮的样子。因为生活习惯的影响,他们非常擅长狩猎,而且骑射技术非常好;若是上了战场,异常骁勇善战。
所以在当时他们受到其部落人们的尊重与赞赏,若是部落之间发生战争的话,他们会首先想到博尔济吉特氏家族,给他们送礼物,让他们能帮助自己的部落,打败对手。
经过历史的发展,到了成吉思汗时期,也就是1162年到1227年,成吉思汗带领博尔济吉特氏家族的人统一整个蒙古。
值得一提的是成吉思汗建立起来的蒙古帝国势力范围非常大,横跨欧亚大陆;而成吉思汗为了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便将自己的家族称之为“黄金家族”,而所有博尔济吉特氏家族的成员,全部都是黄金家族的人。
了解元朝历史的人应该知道元朝在历史上只存在了98年的时间,与清朝、明朝与唐朝这些王朝相比,确实时间比较短。
但即便是如此,在元朝灭亡以后,博尔济吉特氏在整个蒙古的地位仍旧很高,被认为是成吉思汗圣裔。
他们的地位高到什么程度呢?
被其他的部落崇拜,甚至是将他们神化;
如果是挑选蒙古大汗或者某个部落的首领,他们首先考虑的就是博尔济吉特家族的成员,在他们的心里博尔济吉特家族成员地位崇高,是自己无法企及的。
不过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并非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而是成吉思汗的二弟合撒儿的后代。
合撒儿是成吉思汗的同母胞弟,比成吉思汗小2岁;兄弟二人从小一起长大,一起度过了艰难的童年时光,一起打猎一起练武一起长大,兄弟二人的感情一直都很不错,互相扶持,就像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与他的弟弟舒尔哈齐是一样的。
合撒儿从小就身体强壮,很勇敢,尤其是箭法很是了得,几乎是百发百中。作为有野心的成吉思汗的弟弟,合撒儿一直都是哥哥的左膀右臂,同哥哥一起上战场杀敌,作战异常地勇猛。
1189年在兄弟二人共同努力下,成吉思汗终于坐到了蒙古大汗的位置,作为成吉思汗的弟弟,也是成吉思汗最得力的助手,合撒儿被封为云都赤,云都赤指的是带刀的宿卫。
但我们都知道“功高震主”这个词语,即便是亲兄弟,作为一国之君或者是部落首领都会忌惮军功大的功臣,更何况这个功臣还是自己的亲弟弟,跟自己一样有尊贵的出身。
如此成吉思汗便觉得合撒儿功高震主,时时刻刻提防着,就像是努尔哈赤在加强汗权大的过程中,提防自己的亲弟弟舒尔哈奇是一样的。
不仅如此,成吉思汗还想要谋害自己这位同甘共苦过的亲弟弟。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将各个蒙古部落全部统一起来,在大蒙古国的统治下。
成吉思汗按照“黄金家族共同管理属地”的原则,除了自己亲自管理距离帝国都城最近的95千户外,其他的全部分封给了自己的弟弟以及子侄。
大蒙古国的西边给了诸位儿子,
东边则是给了诸位弟弟。
合撒儿分封的区域是大蒙古帝国的东北部——额尔古纳河流以及海拉尔河下游靠近呼伦贝尔湖附近的地方。
而这里,是合撒儿祖先原先生活的地方。
除了分封领地,成吉思汗还分封人口:
成吉思汗长子9000户
次子8000户
第三子以及第四子都是5000户
而合撒儿作为他们的叔叔,却是最少的,只有4000户。
很显然成吉思汗对合撒儿是不公平的,不仅如此合撒儿还受到一位萨满巫师以及他的儿子们的欺辱。按理说合撒儿是成吉思汗的亲弟弟,成吉思汗应该护着自己的亲弟弟。
但成吉思汗不仅不保护自己的弟弟,反而受外人的挑拨,将自己的弟弟合撒儿给抓了起来,想要趁机置合撒儿于死地。
若不是成吉思汗与合撒儿的母亲诃额仑及时赶了来,合撒儿可能真的就要难逃一死。
诃额仑见到成吉思汗,便将成吉思汗狠狠地责骂一顿:你怎么能忘恩负义,伤害自己一母所生的亲弟弟呢?
即便是母亲如此责骂,成吉思汗仍旧不想放过合撒儿,虽然不能将其直接谋害而死,但还是想方设法地削减他的部众,最终只剩下了1400户。
经过多年的沙场征战,合撒儿自然不是一个轻易被打倒的人,他不仅坚毅而且理智。
即便是兄长成吉思汗再过分,他也不会与兄长进行无意义的争斗仇杀,而是带着自己家族的成员,想尽一切办法寻求生路。
合撒儿封地有很多的崇山峻岭,非常适合狩猎。
更何况部落的人跟合撒儿一样从小就是在马背上长大的,自然骑射功夫也很娴熟;后代亦是如此,使得蒙古族人那种淳朴与勇武的性格得以传承了下来。
即便时大蒙古帝国如何为难合撒儿及其后代,他们仍旧不屈服,历练出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尔沁人。而合撒儿的后代,也与新兴的满洲开始结盟,为一起对抗江河日下的蒙古大汗做了准备。
博尔济吉特虽然是突厥语,但科尔沁是蒙古语:
科尔沁在历史上原先指的是合撒儿的后代
后来慢慢的成了部落名称
最后成了地名
科尔沁若是翻译成汉语的话,便是“箭筒士”的意思,其实说白了就是肩上背着弓箭的人。合撒儿带着自己的子孙后代常年以狩猎为生,自然会常年累月地背着弓箭。
“箭筒士”的意思也很美好:科尔沁的部众们全都是弯弓跃马的勇士。
不过这一个美好的称呼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而是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合撒儿的部众一来是只有40人左右,到后来到了忽必烈当权时发展到了800人。
到了合撒儿十一世孙西古苏台时,“箭筒士”便已经成了整个合撒儿领地所有人共同的赞美称呼,慢慢便成了部落的称呼,而西古苏台则被赞成为“科尔沁王”。
若是按照时间纵向来推的话,西古苏台生活在明朝宣德(朱棣的孙子朱瞻基做皇帝时)与正统年间(朱瞻基的儿子朱祁钰)。西古苏台的曾孙,也就是合撒儿的第十四世孙奎蒙克跟随蒙古大汗一起迁移到了嫩江下游——绰尔河以及洮儿河流域,为了跟那些仍旧留居在额尔古纳河流域的科尔沁人区分开,便将这些人称之为“嫩科尔沁”,其实一般还是习惯简称他们为科尔沁。
奎蒙克便是嫩科尔沁部落的始祖,而奎蒙克的二弟则是继续留居在了科尔沁。
这次的迁移其实杜宇奎蒙可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迁徙,他们动迁到的地方土地肥沃,水草肥美,气候适宜,更加适合人类的居住,而且适合放牧。
正因为条件如此好,使得科尔沁部部众得到了迅速的繁衍。
不仅如此,科尔沁还将东部的锡伯等两个部落全部收归到自己的部落之下,使得科尔沁草原的地盘也扩大了不少。
可以说此时的蒙古科尔沁草原真的是兵强马壮、人丁兴旺,孝庄文皇后的高祖父是奎蒙克的长子博第达喇;只不过博第达喇一共有九个儿子,孝庄文皇后的曾祖父是博第达喇的次子纳穆塞,都有自己的领地与属民。
值得一提是蒙古动迁——也就是嫩科尔沁的始祖奎蒙克的动迁也改变了东北力量的力量分配对比。原先在东北地区是女真人的力量强盛,几乎无人相抗衡,与明廷分庭抗礼,也就是明廷在东北的守将能勉强应对。
而奎蒙克动迁以后,除了原先强盛的女真人以外,还多了数十万蒙古铁骑,时不时地骚扰明朝的边界,使得明朝经常陷入被动的局面中。
若是蒙古与女真人合作一起对抗辽东的话,会慢慢的削弱明朝的实力,也就是这样的背景下,为满族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也就是说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整个部落,为清太宗皇太极建立大清提供了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