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多少个国内帝陵呢?(第一篇)
最近,汉文帝霸陵的位置被确认引起了社会极大关注。帝王陵寝一直是考古及旅游的热门选择,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他们都带有太多的话题。那么帝陵你知道哪些呢?其中有你去过的吗?
帝陵
上古帝陵
1太昊陵【伏羲氏】
太昊陵,即“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庙,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羲皇故都风景名胜区,毗邻风景秀丽的万亩龙湖,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八大名陵之一。
伏羲太昊陵
2炎帝陵
炎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息地,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西濒斜獭水,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誉。炎帝陵自宋乾德五年(967年)建庙之后,已有千余年历史,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炎帝庙也历尽沧桑,屡毁屡建。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将炎帝陵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月7日,湖南省株洲市炎帝陵景区被正式确授予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神农炎帝陵
3黄帝陵
黄帝陵是轩辕黄帝的陵寝,《史记》记载的黄帝陵 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以来,桥山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 ,保存着汉代至今的各类文物 。陵前的“黄帝手植柏”距今五千余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
轩辕黄帝陵
4少昊陵
少昊陵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东4公里处的高阜上,相传为中国古代“三皇五帝”之一少昊的墓地,是中国著名古陵之一。据记载,黄帝之子少昊建都穷桑,后徙曲阜,在位84年,寿百岁而终,葬于鲁故城东门之外的寿丘。陵阔28.5米,高8.73米,顶立12米,形如金字塔,故有“中国金字塔”之称。
少昊陵
5颛顼陵
颛顼陵,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乡三杨庄村西北,面积5公倾。四周建围墙,称紫荆城。南北长66米,东西宽165米。墓前立一石碑,上书“颛顼帝陵”,陵墓以南200米为陵庙,前有山门,东西各有厢房三间,后为大殿。附近立有石碑165座。颛顼陵俗称“二帝陵”,民间称“高王庙”,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第二帝高阳氏颛顼、第三帝高辛氏帝喾的陵墓其西为帝喾陵,故又称颛顼帝喾陵。始建年代无考。唐大和四年(830年),陵前建大殿5间,大殿内塑二帝像。殿外东南有碑林。元初,又在陵园四周及二陵之间,修砌了砖墙。每春秋两季,或封建改元便遣官告祭。清宣统年间,黄河故道风沙南移,陵园俱被风沙掩埋。现仅存一个大沙岗和二通石碑,一通石碑全露在外,上书“颛顼陵”三颜体正楷大字,大气磅礴,雄伟绝伦。另一通书“颛顼帝喾陵”,石碑仅露地尺许,为元天历二年(1329年)所立。
颛顼陵
6帝喾陵
帝喾陵坐落于五帝之一帝喾的建都地南亳(今河南商丘),位于今商丘市睢阳区南20公里的高辛镇。始建于公元前2345年,已有43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墓地为一高大丘,南北长233米,东西宽130米。 史料记载,商丘帝喾陵曾于西汉时维修,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下诏大修帝喾陵寝并为之立碑。元、明时期又经多次修复,陵前现存原有帝喾庙、帝喾祠、更衣亭、禅门等古建筑,院中有大量古代碑刻。帝喾陵周边的豫、皖、苏、鲁四省民众对其世代祭祀,已延续了四千多年之久。
帝喾陵
7尧陵
尧陵,即帝尧陵。位于临汾市东北35公里郭村的西侧,这里是一处有山有水的风水宝地,涝河从北向南经陵前绕陵南泄,陵周土崖环抱,丘陵耸峙,松柏苍翠。陵前有祠宇,相传为唐初所建,据祠内金泰和二年(1202年)的一块碑文中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征辽东曾驻跸于此,在这里拜谒尧陵,可见在此之前已有了陵。后来元代中统年间(1260-1264年)道人姜善信曾奉元世祖之命修筑尧陵。明成化、清雍正、乾隆时都曾对尧陵重修过。陵丘高50米,周300米,为三皇五帝陵墓最大,封土堆古柏葱茂,世称"神林"。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尧陵
8舜陵
舜陵位于九嶷圣地、德孝之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宁远县城南三十公里处的九嶷山。舜帝陵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分为两个自然院落,九个单体建筑,从外入内有玉带桥,仪门、神道、山门、干门、拜殿、正殿、寝殿、左右厢房、左右碑房和碑廊,三面宫墙环绕;气势恢宏,结构严谨,是我国始祖陵中最高最大的陵,被称为“华夏第一陵”。
据《九疑山志》记载,最早的舜庙建于夏朝,地点在大阳溪,白鹤观前。第二座舜庙建于秦代,旧址在玉琯岩旁,2000年该遗址被发现,01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02年经省文物考古所勘探试掘,确定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叠压文化层最深处约3米。遗址南北狭长,五进,九开间,完全符合古代帝陵“九五之尊”的体制,2006年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舜帝陵庙是公元1371年(明朝洪武四年)由玉琯岩搬迁而来,位于舜源峰北麓,坐南朝北。
舜陵
三代帝陵
夏朝
1.大禹陵
古称禹穴,是大禹的葬地。它背靠会稽山,前临禹池,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南稽山门外会稽山麓,距绍兴城区3公里。大禹是上古时代一位治水英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开国之君,被后人尊为“立国之祖”。明太祖洪武年间,大禹陵即被钦定为全国该祭的36座王陵之一。
大禹陵
2.太康陵、少康陵
夏后(夏朝)第三任统治者太康约公元前1974年在流亡戈地(现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城关镇南关王陵村太康陵墓)时病逝葬于戈地葬于太康墓。太康墓位于现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毛庄镇王陵村太康陵墓,是太康县重点文物古迹之一。
太康墓
太康县东南一公里处有个王陵村,村头有两座坟墓,砂礓堆成,皆呈圆形。墓地面积达600平方米,墓周松柏环绕,郁郁葱葱。这两座大墓一个埋着夏朝的第三代皇帝太康,叫太康陵。一个埋着夏朝的第六代皇帝少康,叫少康陵。太康县和陵墓所在村王陵村都是因此而得名。
商朝
1.汤陵【商汤】
历代圣人的陵墓多有大型祭祀,而唯独圣人商汤王陵所在说法不一。各地多有汤陵,根据文献中有关记载,汤陵有偃师汤陵、商丘汤陵、曹县汤陵、扶风汤陵、宝鼎汤陵、虞城汤陵、亳州汤陵等。
汤陵
2.纣王墓
淇县城东12里淇河西岸,主墓刻有“纣王之墓”几个大字。占地面积120平方米。右临依灵山,左近傍淇水。实为经、纬各十数丈、高两三丈的一特大土丘,墓门石碑东侧,此处并行排列着五座石碑。碑上,分书铭文、诗文和更墓为陵后之陵名。纣王陵在今河南省淇县城东朝歌镇南淇河西岸。纣王在同周武王牧野大战失败后,登上鹿台自焚,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后,周武王为显示他不绝人祀的仁君风范,允许纣的后代葬其遗骨。纣王的儿子武庚遵照纣“死后葬于淇河之中”的遗命,命人截断淇水,在河床上凿竖穴而葬,封口后,河水照流。后因河道东移,河床日见冲刷变低,纣墓露出,又渐与堤岸连在一起。纣王墓呈长方形,为土冢,长50米,宽15米,高7米。墓前原立一通巨碑,上篆书“殷纣辛之墓”。今已不存。1987年9月,重新立碑一通,上镌周谷城题“纣王之墓”。墓冢四周林木葱郁,东侧有清澈晶莹,宛若玉带的淇水萦绕,整个墓区内清净素雅,风景宜人。纣王陵附近还有妲己墓。2008年,纣王墓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纣王墓
周
1文王陵【周文王】
周文王陵位于咸阳市北5公里的周陵乡崔家村南。陵前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手书“周文王陵”石碑一块。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周陵应在周原遗址或户县附近。
周文王陵
2武王陵
传说中的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陵墓在陕西省咸阳市的原坂上。周武王姬发是文王之子,继承父王灭商的事业,建立了西周王朝。相传为周文王周武王的二陵相毗邻,形状类似山丘。陵上草木丛生,陵园周围绿野烘托。陵的前面有一通石碑,是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祭殿里保存着历代碑石,大多为祭告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