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昆明的雨》教学解读
一、选文特点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先生的是一篇怀旧经典散文,不仅叙旧事,还叙旧情。文章通过雨串联起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人,借写昆明的雨来表达对过往岁月的想念,对人世间平淡生活的真爱,蕴含着爱自然、爱生活、爱平民百姓的人文内涵。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越是爱得深沉,寄托情感的载体就越小。仙人掌、各类菌子、杨梅等各种情感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因为他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擅长描写凡人小事的风格,也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浓浓的热爱。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他们,并用传承的笔娓娓道来,在不经意间就酝酿出散文恬淡悠远的韵味,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行文看似随便,实则苦心经营。散文情味绵长,读之如饮醇酒。
二、单元定位
本单元文章都是作者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人、物、事和自然风情,阅读中可以感受到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本文是一篇极富韵味的写景抒情散文,且是一篇自读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前面两篇课文的经验积累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借助注读系统旁批阅读提示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对散文的感受力和赏析能力,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进而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提升语文素养。
三、学习目标
正是汪曾祺对昆明生活的热爱到骨子里的浓厚,才有了如此诗意的文字,也正是作者诗意情怀的表达,才让这篇文章处处有美的存在。这些独特之处,蕴含着极大的文本价值和教学价值。本文的学习目标也由此产生和确定。
1.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昆明语的特点,体会凡人小事,记忆深情。学生首先要从整体阅读出发,梳理文章内容和结构,感知和把握散文、行善神剧的特点。
2.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生活中的美,语言文字的美,都如汪老笔下的干巴菌,需耐下性子细细品味,才能品出各种滋味。汪曾祺的散文娓娓道来,如话家常,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饶有情味。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忽略这朴素文字背后暗藏的款款深情。因此,把品味淡而有味的语言为突破口,运用圈点勾画批注,自主合作探究,品读,领悟汪老平淡质朴文字中的美感,以及字里行间里蕴藏的作者情感。
3.感受作者的诗意情怀,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与美。汪曾祺曾经说过:“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本文正是这样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其中有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作者借昆明的雨表达对过往岁月的想念,对人世间平淡生活的真爱,流淌着爱自然、爱生活、爱平民百姓的人文内涵。学生要透过文字感受汪曾祺热爱生活的诗意情怀,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与美。
四、学习方法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教学时要体现出自读课文的课型特点,要止出现两种极端化倾向。一是把文章等同教读课文,以老师为主,甚至阅读代庖,二是撒手不管,只让学生随便读读,浮光掠影。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学习目标,通过自读发现、诵读品味、情境体验对比阅读,总结归纳,充分感受汪曾祺散文的魅力,从文章的语言文字中体会汪曾祺对昆明语句特殊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结合本文的文本特点、学习目标、课型特点等,本文的学习过程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央视诗词大会的飞花令积累关于雨的诗词,进而导入本文这一环节,用诗词导入法营造一种美的氛围,激发学生走进昆明的雨,走进文章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带着阅读期待走进文本,与昆明的雨来一场完美的邂逅。
2.初读课文,体会凡人小事寄寓的深情。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适宜用三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阅读课文。一圈画关键句,感受作者对昆明语的深情;二概括“作者围绕昆明的雨主要回忆着哪些景物和事”;三思考、质疑“作者不是要写昆明的雨吗?可雨在哪里?”这一环节重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体会凡人小事,记忆深情。汪曾祺在文中不止一次地袒露心声,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昆明的一草一木,想念悠然美好的生活。《昆明的雨》看似写雨,其实描绘的是一幅雨中的故事,一段怀念的时光,一段由雨而生的淡淡的乡愁,以及雨中美景陶醉的闲适恬淡之感。汪曾祺特别善于捕捉细小的美,在凡人小事中寄予深情。他心怀昆明的雨,笔下的人事景物,无不笼罩在温柔细雨中,其情越深沉,寄托情感的载体就越小。昆明的一草一木,生活中凡人小事写出了雨中的点点滴滴,看似散乱,东一笔西一笔,但无不渗透着作者对往事的思念和怀念。
3.镜头定格,感受昆明雨季的特点。首先由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标记出作者眼中昆明雨的特点的词语,接下来让学生选择文中的一种景物,具体感受昆明语句的特点。教师配上图片给出示例:你看,倒挂在门头的仙人掌,“浓绿、很多、极肥大”,这些旺盛的仙人掌就是昆明的雨的,所以,昆明的雨季是浓密的,丰满的。这一环节实现学习目标,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4.品读文本,体悟其中情味。汪曾祺的散文如诗如画,宁静美好,需要不断地朗读。需要充分利用阅读提示及旁批,在课堂上既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沉浸于课本,好好读,个性地读,又要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有目的的读,从而做到收放自如。这一环节意在抓重点、寻美点、品难点,从而引导学生深入到字里行间去感受文本的美,去感悟作者蕴含其中的情。
5.合作探究,品析语言的淡而有味。这一环节,通过王安义评价汪曾祺散文特点:“当你读他的散文时,就好像在听一位老人唠着家常,慢慢悠悠,不急不躁,平平常常。但是你如果仅是这样理解他的散文,那就肤浅了。他文章全篇的谋局,句断的琢磨,乃至标点的锻炼,都是蕴含深情的。”这段话引发学生思考,品析语言的淡而有味。活动一:我是朗读者。学生以朗读者的身份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通过朗读感受其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或氛围的美,圈点勾画,用批注的方式品味文中平淡有味的语言。师生一起总结:汪老有一支神奇的笔,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幅画面,有时用传神的比喻,有时连比喻也不用,仅仅几个小小的标点,却总能让我们有看见当时情形的感觉。活动二视频欣赏:过桥米线、汽锅鸡这一环节,重点在于学生要学会自读品味的能力,并且能够自主运用这份能力去自主学习,同时让学生拓展阅读汪真祺《过桥米线》《汽锅鸡》,感一碗普通的过桥米线作者将其写得有滋有味,语言也像雨一样,虽平凡却让人觉得丰满、明亮、动情。活动三:小试牛刀,舌尖上的中国。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想念过去的味道。那你的家乡味是什么呢?模仿作者平淡、质朴、如画家常的语言风格,选择自己家乡的特色食物,写几句有滋有味的文字。这一环节,我们要以学生的语言实践为核心,在多样的读写创造活动中丰富情感,增强描绘生活的能力,活学活用,既训练了学生对语言的把握,又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6.迁读悟美,感受作者诗意审美。作者眼中的一切都是美妙的、诗意的。结合背景资料,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作者会将昆明描绘得这么美好?原来汪曾祺的一生极为艰难,他经历了中国社会脱胎换骨的时期。1939年,他考入西南联大,在那里,他结识了像沈从文等文坛名人。这段时间虽生活艰苦,但精神得到极大的满足。在昆明,汪曾祺也进入了一个创作的高峰期,同时他也在此收获了他人生中的爱情,所以在昆明的七年,无疑是他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因为热爱,所以他笔下的景物、人事才显得格外动情;因为热爱,情感才像雨一样绵长。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也可以延续生活实际,以“我发现原来也是一种美”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情趣和美,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六、总结评价
初读选文,感觉文中的菌子、鸭蛋、豆汁平淡无奇,可细细读来,却发现字里行间饱含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怀旧之情。编者想告诉我们,做人就做汪曾祺这样的人,爱美食,爱美景,爱家乡,爱上诗意生活。这是对课文内容的总结,也是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升华。相信经过这样的朗读体悟,学生对于汪老的文字会有更深刻的印象。随后的书目推荐又将课堂延伸到了课外,使得这场雨真正浸润在学生的心里。
建议课后多读一读汪曾祺的其他优美散文作品《人间草木》《淡是最浓的人生滋味》《生活,是很好玩的》,通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每一个孩子都爱上读书,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主题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以海量阅读丰厚学生的文化素养,以语文活动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做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