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苦考生骆成骧,皇帝含泪钦定为状元,为何辞官归乡?
李为叶
他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钦定状元。
他被认为清朝最穷的状元。
然而,作为皇帝含泪钦定的状元,他却辞官回乡了。
他就是四川籍的骆成骧,一位早年苦读,博取功名,中年入仕,后辞官还乡,但一生重教兴学,以教救国的贤达人士。
骆成骧简介及照片
苦读及第进翰林
时光回溯到十九世纪中后期的中国清朝。
1865年,四川资中舒家桥,骆成骧出生在一个贫寒农家。因母亲早亡,父亲不善搭理家庭,他被给资阳的骆腾焕夫妇。养父母把骆成骧当成自己的儿子一样,送他到成都锦江书院读书。骆成骧从小就聪明好学,刻苦攻读,很快成为了全县的佼佼者。
1894年,四川省资阳县一群命运相同的穷苦孩子到省城成都去赶考,为首的学子就是骆成骧。虽然这些孩子家境清贫,但个个聪明伶俐,只因生活所迫,手头拮据,只能住便宜的旅店,每天靠一碗稀粥来度日,但读书学习不懈怠。
骆成骧励志成才,考取功名。一日,他与同学练对句,同学出“至穷无非讨口”,他立马对出:“不死总得出头”。当年,骆成骧通过了省级考试。
然而,骆成骧并没有停步,而是赴京会试,结果未中。
但是骆成骧不气馁不放弃,留在京城,一边打工(被引荐代馆教八旗官学)边继续考。
功夫不负有心人。清光绪二十一(1895)年,骆成骧先是中了进士,随后参加殿试,结果,一举成名,成为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次由皇帝亲自点名的状元——这是清朝废除科举制度前最后一次会试和殿试,就在参加考试的282名考生忐忑等待揭榜过程中,光绪皇帝御览了前十名考生的答卷,含泪钦定骆成骧为状元。
何以打动了光绪皇帝,将“状元”桂冠钦定到骆成骧头上?
骆氏祠堂状元匾
这首先要从骆成骧经历的两件历史大事件说起。
1895年4月17日,中国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清政府同日本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举国哗然。
根据上述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骆成骧敏锐地认识到,侵略战争中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慈禧太后掌控的清政府一味媾和,慷国家之慨,割地、赔钱、开放口岸,实为引狼入室,为此后日本变本加厉侵略中国埋下了祸根,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5月2日,康有为与梁启超联合在北京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于松筠庵会议,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史称“公车上书”。骆成骧便是其中积极参加者。
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的这两件大事,又在农民家庭长大,理解了普通人的疾苦和艰辛,骆成骧在参加光绪帝临轩策问时,奋笔疾书,在卷子上体现了对于国家民生的关注和对民生问题的思考;深深忧虑朝臣腐化、军队无力,臣子无法处理好国事所导致的辱国,以及皇帝因被攻击而受辱令其痛彻心扉的心情,期望皇帝亲政、勤政改变现状,“转祸为福,转败为功”。
作为考官的大臣翁同龢在日记中记录其策论 “言词异切,文句恳诚,辨理精微”、 “钦定第一”。
骆成骧的观点与光绪皇帝期望能有一位关心民生、愿为国家尽心尽力的贤臣,助力自己亲政、勤政,不作傀儡和亡国之君相契合。当光绪帝看到骆成骧卷中“殷忧启圣”, “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等语时,深为所动,含泪圈点,使骆成骧成为头名状元,以期日后助力自己变法图强。
一腔改革救国梦破灭
骆成骧中状元后,被清朝廷安排到翰林院做修撰。
1898年,骆成骧奉旨创办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并担任图书馆提调(馆长),也就是说,他起始做官是在教育领域。
骆成骧诗文楹联书法展宣传图板
但是,光绪皇帝看重他学识的同时,对他有着更大的倚重,他下决心改革清朝政治弊端,接受君主与宪制并存,随即于1906年,派骆成骧赴日本留学考察宪政。
骆成骧十分推崇西方的资本主义议院民主制度,与留学诸友翻译了16个国家的宪法条文,进行汇编,并撰写序文。在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杀害六君子)”之前,清廷气氛一度处于剑拔弩张中,骆成骧冒着极大风险向光绪皇帝呈上了《请选举议员和选举执政》的奏折,指出“当今各国其政治最善者莫要于议院,议院之最善者莫要于公举执政”,主张用通达时务的大臣,授以事权并对其有所限制;实行政务公开;皇帝集思广益、天下情通,亲政勤政,匡正权力。他还设计了一整套选举执政的具体方案和细则,可惜那拉氏擅权独断惯了,怎舍得退出政权,遂发动戊戌政变,致使君主立宪制胎死腹中。但它无疑是对封建专政政体的公开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分量不亚于康有为、谭嗣同领导的公车上书。
1908年,骆成骧学毕回国,先后任职广西法政学堂监督、山西提学使,重操其教育老本行。在法政学堂,骆成骧吧学员分官员和绅士两类班,彼此竞争学习,学到熄灯休息时还不舍弃读书。这种学风使得该学堂人才辈出,在全国名列前茅。
辛亥革命爆发后,骆成骧辞掉山西提学使官职,返回四川。然而,其才学和爱国情怀,家乡人民都非常钦佩。辞掉朝廷官职的骆成骧,又被推举为四川省议会议长。原来,骆成骧在日本留学考察期间,与同盟会有接触,秘密接受了同盟会的反清护法思想,所以,骆成骧接受了议会议长的职务,认真履职,努力在议会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
但是后来政党渐兴,官员蒙蔽议会私下纵权敛财,骆成骧不愿与其同流合污、沆瀣一气,再次辞掉议会职务。
1915年,袁世凯倒行逆施,欲当皇帝,派人拉拢劝说劝骆成骧出仕。骆闻之拍案痛骂袁世凯逆贼,并拟讨袁电稿三篇。后来,袁在举国声讨声中一命呜呼,骆成骧大喜之余,题《咏剑诗》:“聊凭掣电飞三剑,斩取长鲸海不波。”表达他对袁复辟的义愤。
一场改革救国梦破灭后,骆成骧回到了家乡。
光绪皇帝御笔状元及第匾额
为国育才,教育救国
回到资阳后,骆成骧没有忘记自己出身于书香门第、贫寒家庭,也没有忘记自己是如何艰辛地走向成功的。他决定用自己的学识来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于是他创办了“资阳中学堂”,亲任校长并亲自讲课。在他的悉心指导下,资阳中学堂越办越红火。1911年“资阳中学堂”改为“资阳高等小学堂”,骆成骧仍任校长。在办学过程中,他深知办好学校离不开教师。因此,他常常不顾自己的身体亲自四处奔波,延请名师,为学生授课。
在骆成骧的努力下,“资阳中学堂”师资力量雄厚、校舍设备完善、教学质量很高,成为四川省首批办得较好的学校之一。骆成骧也因此受到当地人民的敬仰和爱戴。
骆成骧一心扑在教育上,不图名、不图利,他那句 “天下无如吃饭难,世上唯有读书高”的名言一直激励着后人。
他奔走呼号致力于教育兴邦;曾创办并兼任四川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校长、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教师等职;培养了诸如郭沫若、李劼人、周太玄、王光祈等一代精英。他是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四川大学前身)最后一任校长。他以“注重师范、改进乡村教育”为宗旨倾力于教书育人、办学兴教,开创了中国近代乡村教育先河;堪称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之一。
1926年,骆成骧病逝,终年61岁。
参考资料:
1、 《骆成骧》曲靖日报,2014-03-14。
2、 四川大学档案馆《布衣状元骆成骧》,2017-01-19。
3、 四川大学新闻网-百年史苑《毕生从事文化事业的状元骆成骧》,2012-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