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话非遗”之国家级非遗项目乐亭皮影戏
“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奏出悲欢离合调,演出历代恶与奸。”泛黄的影布,舞动的影人,昔日辉煌的皮影戏,现时已定格成许多人心底珍藏的回忆。但在河北唐山乐亭县,还保留着这样一门“影子的绝版艺术”——皮影戏。皮影戏,旧时又称“灯影戏”或“驴皮影”,在我国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乐亭皮影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2014年11月,乐亭皮影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渤海潮涌,滦河冲积,孕育出一片充满生机的沃土;先贤营辟,后辈传承,创造出这里文明和谐的历史。这就是河北乐亭。她宛如冀东平原的一颗明珠,镶嵌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中心地带。这里物产丰富,潜力巨大。被誉为冀东三支花的乐亭大鼓、乐亭皮影和乐亭秧歌这三朵艺术奇葩引人入胜。
在乐亭历史博物馆馆藏着一本明万历乙卯年的手抄本影卷《六月雪》。据史料考证,乐亭皮影初创于明代末期,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滦州秀才黄素志屡试不第,于是远去关外,漂泊生涯磨去了黄秀才的仕途之心,却成就了他创作皮影戏的艺术贡献。怀才不遇的黄秀才没有想到,未能金榜题名的他从此会被永远刻在故乡人的口碑中,一代代传诵不衰。
400年一脉传承,今天的乐亭皮影戏成为一种有着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形式。在乐亭地区发源,延伸到唐山地区,乃至东三省,经久不衰,在流传过程中虽时有高低起伏甚至低潮,但始终把根扎在民间,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初春的北方大地还是萧条一片,刘佳文已经开始为春耕的准备工作忙活起来。一生与皮影结缘,如今年近耄耋的他,还在从事着皮影雕刻。他是继清代张老壁,聂春潮,民国王遇鸿之后皮影雕刻的第四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荣获全国民间艺术最高奖项:山花奖。
荣誉的获得远非一朝一夕的努力,刘佳文制作的皮影长于设计,刀工老道,造型新颖,上色考究,设计细腻但不花哨,造型逼真但不失风格。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山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 刘佳文从小就喜欢看些说书的、唱戏的、唱影的,这么着就喜欢皮影了,于是他开始刻影人,那会刻不起皮子的,都刻纸,刻完了上色。从11、12岁就刻,刻了差不多一辈子了。
经过上千年的技术传承与改进,现在乐亭的人们制作皮影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其制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设计:制作皮影时有专门的画稿,称为"样谱",这些设计图稿世代相传。
刘佳文老爷子说起皮影,头头是道,他说,首先必须得掌握皮影文化,掌握皮影的老传统,将来根据皮影的特点搞创作。搞创作的人,他不是说怎么学能学会,他是从生活,必须了解生活,了解皮影文化才能搞创作。我们这个范围内,有帝王将相,啥都得懂,哪是将相王侯,哪是黎明百姓,剧本出来了,是什么人物都必须画出来。这就是一种社会文化,我们叫皮影文化,你得懂这个才能搞创作。
在设计的基础之上开始进行第二步:拓样,用钢针把各部件的轮廓和设计图案纹样分别拷贝、描绘在皮面上。第三步:雕刻,这是最复杂的一道程序,讲究刀纹的疏密,纹络的虚实,结构的严谨,用顺刀、逆刀、明刀、暗刀、笔刀等娴熟刀法雕刻镂空,使影人头、腰、臂、脚单独成型。第四步:染色,涂彩讲究色彩鲜艳,对比协调,乐亭皮影的色彩很丰富主要有黑、红、黄、绿、灰等颜色,这些颜色有机搭配,使影人色彩缤纷,涂彩后涂油,使用熟桐油反复涂抹。第五步:成型:连缀完成后进行镇压,时间越长越好,这样出来的影人不走样,不变形,不受气候的影响,操练起来坚挺,灵活,易于发挥操纵人员的技术技艺。
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其造型精巧别致,刻工细腻,施色考究,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民间艺术的倔巧淳厚。
在3尺来方的舞台上,时缓时急,静动有致,众寡有序。一会成队的人马出动,战场天摇地动;一会单刀激烈拼杀,台前人仰马翻;一会儿女情长,月下卿卿我我。唱、念、做、打,忙不赢。多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主,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唐山皮影的唱腔是由一种纯说唱形式的“大福影”演变过来,男女分腔,有着平调、花调、吟腔等多种腔调,板式也很多样化,太慢板、快三眼、慢二性、紧二性。在乐亭,唱皮影戏有一个独特的技法,就是掐嗓子唱法。
亲临现场观看皮影戏,会沉浸其间而陶醉。灯光将真皮和透明胶片制成的道具人物的投影打在幕布上,艺人在幕后双手操纵,边舞边唱。幕布上的皮影色彩鲜亮,晶莹剔透,人物活灵活现,形象栩栩如生。
乐亭皮影自诞生以来,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剧目和演员,可考的传统剧目有280余出,主要有《五峰会》,《小西唐》、《四平山》等等。乐亭地区有很多皮影戏小剧组,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全镇皮影演艺活动最高潮时有正式演出队41个,艺人多达280余人,擅长边演边唱又能打会拉的多面手就有100余人。在演出时艺人们都有操纵影人、乐器伴奏和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过去,皮影戏班走街串巷演出,到处受欢迎,一夜唱到天亮,连唱一个月都不稀奇,但现在的皮影艺人相对年龄偏老,多数皮影世家的年轻一代不愿再学皮影,这成了琴声灯影里的一道文化难题。
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涌现出了一大批表现现代生活的皮影故事,今天,乐亭皮影戏班的足迹已经遍及中国东北、华北广大地区,也经常赴世界各地演出,在韩国、西班牙等地都受到各国人民的普遍喜爱,乐亭皮影这朵传统艺术之花,已经开遍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乐亭市第三实验小学是皮影文化进校园的示范学校,从二三年级开始,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就融入了皮影的元素。《小羊过桥》就是专门为孩子们创作的,灯光照射在白布上,动物形象的剪影跃然而出。看着一个个唐山皮影戏中的经典桥段在幕布上一一呈现,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皮影”魅力。
孩子们或观赏或表演,兴奋无比。除了皮影表演,通过皮影雕刻也是孩子们兴趣班的一大课程。使非物质文化走进孩子们的生活,开拓孩子们的眼界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这个古老的文化得以在孩子们身上得到推广和传播。同时也丰富了校园美术课堂的教学,使学生们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家乡这片土地上滋生出来的皮影艺术的魅力,有了对皮影戏这一民间艺术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三尺生绢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一张驴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乐亭皮影戏作为融绘画、雕刻、戏剧、文学、音乐为一体的民间艺术,经过无数人的努力,走到今天。传承,不是一句话,一件事,一次演出,它需要更多的责任和无数人持之以恒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