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千年古县”之行唐县简介
“千年古县”申遗工作是国家民政部与联合国地名组织启动的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的重要项目,在中国现存的800多个上千年的古县中,优选出100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名文化内涵丰富的古县。
今天,我在专设“老地图看变化”这个专栏,简单介绍一下行唐县的历史沿革。
据行唐域内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聚居、劳动生息。尧自唐(今定州北唐城村)赴平阳即帝位(前2357年),南行经过该地,称南行唐,这也是行唐最早的文字记载。
行唐夏、商、周时分属并州、冀州。春秋时,属鲜虞国。战国初属中山国,赵灭中山(前296年)后,属赵国。周赧王二十四年(前291年),建南行唐城邑。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割真定地置南行唐县,治所在今故郡村,属巨鹿郡。胡亥元年(前209年),武臣立为赵王,属赵。西汉初,属赵国恒山郡。文帝时改恒山为常山郡,属常山。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夏,改常山郡为中山国,属中山。
三国时魏改南行唐属常山国。晋及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均属常山郡。北魏去“南”字为行唐县,属恒山郡。
齐永明八年(490年),行唐改置唐郡,县治移至夫人城(今曲阳县石城一带)。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郡废,县治复归。
隋,属恒山郡。
唐初仍称行唐县。公元684年,一代女皇武则天代李氏而君临天下,称帝改朝,定国号为“周”,长寿二年(693年),周改为章武县。神龙元年(705年),复名行唐县。大历三年(768年),于行唐置诋州,辖灵寿、曲阳、行唐。大历九年(774年),州废,县属恒州。天祐四年(907年),又改行唐为章武县。
后梁龙德三年(923年),复名行唐县。后晋天福元年(936年),改行唐为永昌县。后汉乾佑元年(948年),复名行唐县。
宋朝建立后,将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改为路、府、州、县,因此,原恒山郡(有时称常山郡)改为真定府,行唐便成为真定府辖县。
明代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为加强对京城周边地区的控制,废除了北京附近原有的地方政权管理关系,设置了北直隶行政区,直接归京师管辖。京南一带设置了保定、真定等府,行唐恢复原有县名,划归真定府管辖。
清王朝统一全国之后,地方行政机构基本沿袭明代设置,划为省、府、县三级,河北地带仍归京城直辖,称“直隶省”,行唐属直隶省真定府所辖。雍正即位后,因其名“胤禛”,“真”“禛”二字同音犯忌,所以在其即位的当年即公元1723年,将“真定”改为“正定”,行唐仍归正定府所辖。
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后,简化地方建制设置,原来的府、州、厅一律改称为县,在省与县之间设置了“道”一级行政机构,河北境域共设置了4个道,行唐划为直隶省范阳道辖县。1914年,范阳道改称保定道,行唐为保定道辖县。1928年,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同时,撤销了省与县之间的“道”一级编制,河北各县直属省政府管理,行唐遂为省直辖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属河北省定县专区。
1954年,撤销定县专区,改属石家庄专区。
1958年,并入新乐县。
1962年,复置行唐县。
1970年,石家庄专区改为石家庄地区,行唐隶之。
七十年代末行唐县面积961平方公里,人口32万,平均每平方公里333人,辖28个人民公社,331个生产队,1603个生产队,372个自然村。
八十年代末人口35.8万,辖4个镇,24个乡。
1993年6月,撤销石家庄地区,地、市合并为石家庄市,行唐为石家庄市辖县。辖15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330个行政村,户籍人口46万,七普人口37.6万。
行唐属于太行山东麓浅山区与华北平原交接地带,县境西北部为太行山浅山区,东南部为华北平原西缘,呈现低山、丘陵、平原三种地貌,地形大致为“五山二坡三分田”,境内最高海拔960米,最低海拔75米。
2009年,行唐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命名为“千年古县”。
大家看到的是七十年代末的行唐县和八十年代
末的行唐县地图,地图中有你熟悉的地方吗?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