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市长”耿彦波:现实版李达康,走哪拆哪,离任时市民齐挽留
2017年,《人民的名义》热播后,剧中的李达康书记成为网红,风靡一时。
大家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这位“李达康书记”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有真实的人物原型的。
不仅如此,人家可比李达康厉害太多了!
2015年,他曾在会议上怒斥:“你这是失职啊!你赶紧写辞职报告!大同需要的是办事的人,不是什么官儿!”
他太出名了,毫不夸张地说,半个山西省都认识他。
2015年,他因为毫不留情怒斥庸官的视频爆红网络,一句“大同需要的不是官,而是能干活的人”听得人热血澎湃。
他又低调得出奇,他曾经回大同故地重游,却不曾闹出大动静。
现在的大同地标之一,古城墙,文瀛湖等等历史文化故地,都是在他任内主持修建、完善保护的。
大同古城墙
他就是山西省大同市原市长——耿彦波,人送外号“耿拆拆”“耿指倒”。
炳炳三晋,人才辈出
1958年11月,耿彦波出生在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的一户普通农家。
耿家世代务农,耿彦波从小就有鸿鹄之志,小小一方农田不能困住他的远大理想。
他从小喜欢各类文学作品,更喜欢唐诗宋词,对传统国学情有独钟。
更何况他从小生活的土地,历史文化底蕴又那么丰厚。
所谓“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
山西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绝对丰富而多姿的,写出《滕王阁序》的青年才俊王勃出自山西,狄仁杰狄大人也“产自”山西,一代女皇武则天从山西走出来,王之涣王维白居易也都是山西人。
因为当地发生过的一件事,让耿彦波更加下定决心要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七里铺墓群
1958年,山西省忻州市代县的农民发现了一座古墓,它占地广,规模大,被叫做七里铺墓群。
经专家鉴定,这是后唐时期晋王李克用的墓地。
可惜的是,这座墓地因为保护不周,很早就被盗墓贼洗劫一空。
虽然墓主人身份很不一般,但因为墓室里有价值的东西已经所剩无几,七里铺墓群只能“大材小用”,对外免费参观。
晋王墓志
耿彦波听说后心痛不已,他不认为这是什么有趣的谈资。
如果对这样一座陵墓进行保护和开发,那么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一定能大大受益。
可如今,这座王陵只能伫立在那,任人围观。
晋王墓群没能为代县带来经济效益,更没为代县附加什么文化增益。
于是他努力学习,想通过自己的力量,为城市的长足发展做贡献。
他刻苦地学习,不懈的努力,终于在36岁时,坐上了晋中市灵石县县长的位置。
从此,耿彦波开始一展宏图,大展拳脚,在山西省掀起一阵风雨。
力排众议,马不停蹄
1995年,耿彦波在灵石县就任县长,同时在西北大学进行研究生课程的学习,专业是政治经济学。
耿彦波刚上任不久,就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县城改造计划,他带头兴修水坝,治理汾河,历时三年筑堤42里。
同时语出惊人:
“我要投资5千万重修王家大院。”
当时,所有人都在指责耿彦波,说他是个“疯子”。
但是现在,人们都说:“五岳回来不看山,王家回来不看院。”
意思就是来王家大院走一遭,别的院子就没什么可看的了。
王家大院由当地王氏家族历经300余年修建而成,修建历经明清两朝,占地25万平方米,面积和北京鸟巢差不多大。
这样一个大宅院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衰,留下了时代的印记。
却在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年)破败,再无人居住。
上个世纪末,灵石县一年的财政收入不到1亿。
要花费掉一个县全年的一大半收入,只为修一个没人要的破院子,没有人可以理解。
反对的声音四面八方地朝耿彦波席卷而来。
耿彦波并不受他人所左右,他修复历史文化遗址的决心坚定不可更改。
他会拿实际的成绩来堵住悠悠众口。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与付出,耿彦波原汁原味地还原了王家大院的全部风貌。
为了推广王家大院,耿彦波亲自编写了一本记载王家大院信息的小册子,逢人就“科普”,见人就宣传。
王家大院也不负耿彦波所望,它从破败不堪的院落一举成为国家4A级景区,并在2006年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刀客家族的女人》《铁梨花》《吕梁英雄传》等等影视剧的拍摄也大都在此地。
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来的人多了,经济收入自然而然地就跟着水涨船高。
灵石县因此每年都有近3千万元的财政收入,旅游业变成了灵石县的经济支柱。
但是现在大多数人想的不同,当时耿彦波并没有受到大家的赞美和感激。
在2000年,耿彦波即将调离时,甚至有人给他送了三个花圈“聊表谢意”。
因为在当年,王家大院没有马上为灵石县带来如此显耀的收益。
此外,耿彦波改造县城也是闹得满城风雨。
耀眼的成绩需要时间的沉淀,当地群众一时看不到未来的成效。
看着如今的灵石县,不知当初送耿县长花圈的人,是否悔不当初呢?
耿彦波云淡风轻,不骄不躁,继续着他的“城市改造”之路。
2000年3月,耿彦波到榆次县任职。
对于他的城市改造,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心里多少有些准备。
但是这一次,他作出了更惊人的举动。
他要将榆次县的地标——凌云大厦直接炸了。
在耿彦波看来,这个所谓的“地标”横在顺城街上,没有任何文化价值,就是个碍事的路障。
解决掉这个大路障后,耿彦波大展拳脚,将常家庄园和榆次老城整合一新。
变平凡为不凡,化腐朽为神奇,成就了榆次古城。
2004年,耿彦波进入山西省政府部门工作。
此后十五年的政治生涯,他与大同和太原这两个城市的缘分紧密关联,妙不可言。
2006年,耿彦波出任太原市副市长。
之后的两年,也就是2008年,他又成为了大同的市长。
在大同的这五年,是他政治生涯最重要的时期,也是对大同来说,最重要的五年。
北都桥
大同这座举国闻名的“煤都”即将获得新生。
大同,今非昔比大不同
上个世纪,大同为全国各地源源不断输送着煤炭资源,大同本地的经济也因此以煤为支柱,“煤都”之名因此而来。
在大同本地一直流传着一个歌谣,是大同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天晴一身灰,下雨两腿泥,天天刮大风,到处尘土飞”。
大多数的市民们都以“煤”为生,在大同的大街小巷,人们的眼睛就好像被蒙上了一层纱,目之所及都是飞扬的尘土、煤灰,每个人都灰头土脸。
这样的生活令人窒息,但是大同市民已经司空见惯。
大同本不应该以煤炭举国闻名,它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有比煤更好的历史资源。
在历史长河里,大同是云中郡、平城、大同和云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北宋时期一直想夺回来的幽云十六州,里面的云州就是大同。
1984年,在国家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中,大同市排名第三。
早在1990年,大同市就有了“保护古城、发展新城”的规划。
但是对全国的民众来讲,一聊到大同,还是“那不是个煤都嘛!”
长年地赖煤而生,导致大同的环境被严重污染,住房拥挤,交通混乱,市民没什么幸福感。
夸张地讲,大多数市民的脸上只能瞧见一双发亮的眼睛,这个人具体长什么样,一打眼儿看去那是真的看不清。
天太黑了,人太灰了。
这里和“历史文化名城”一点都搭不上边。
在耿彦波的眼里,大同却有着别的城市都没有的优点。
大同曾是北魏首府,历史留给了大同厚厚的积淀:古城遗址,云冈石窟,华严寺、悬空寺。
这些文化遗址要是可以被充分利用起来,大同将会摆脱现状,改头换面。
于是耿彦波魄力十足,说干就干!
他首先明确了超前的城建方针:“特色牌,文化城,崭新路三位一体。”
从道路交通上入手,没有好的路,怎么能大步向前走呢?
他一双脚走遍大同的大街小巷,亲自考察规划。
可以说他是走到哪就拆到哪,大同因为每天都在拆路,每天都在堵车,进入了修整的阵痛期,“耿拆拆”的名号就被喊得十分响亮。
闹出这么大阵仗,风言风语风凉话也是对他不离不弃。
不是说“他在做面子工程的”,就是说“他那都是为了建成了之后巴结领导”的,还有等着看他笑话的。
对于流言蜚语,耿彦波只淡淡地说:“我对升官发财不痴迷,我只想做些事情。”
耿彦波一心治理煤矿,封停问题煤窑,最后环境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他对大同的各个道路进行了重新的规划和改造。
如今大同城市立体化交通得到落实,公共交通完善,道路纵横交错,车水马龙。
大同市内霓虹闪烁,人头攒动。
可以说是应了那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修路和环境治理只是耿彦波改造城市计划中的一小环。
他的目光放在了大同长达18年的历史遗留矛盾上。
那就是建设发展与古城的保护上的矛盾。
他接手了过去几十年来城市开发留下来的烂账。
修路造城,永远冲在前线
耿彦波在这五年中,为大同的城市建设总投资花掉了700亿,其中有300亿元用来修复古城墙。
2013年,在他离开大同时,政府大约还有200亿的负债。
他的改造思路参考了梁思成对北京城的设计。
即“一轴双城”的战略:以御河为中轴,河西古城要完整地保护下来,河东的新城继续现代化发展之路。
但是他对古城的所谓“保护”大受争议。
张呈富,专门研究记录大同四合院,他意外发现,古城建筑几乎每十年就会遭受一轮破坏。
而对于御河西岸的古城,耿彦波的计划就是拆了旧城,换上新城。
耿彦波“以旧换新”的思路饱受诟病,对于他拆掉明清的历史街区,还有拆掉明清民居建筑的做法,同济大学某教授并不认同,并指责他“拆了真古董,却做假古董”。
一个城市是不是历史文化名城重要,还是生活在这个城市的老百姓的幸福指数重要?这是个值得思考问题。
但是耿彦波清楚地知道,2008年的大同没有第二次机会。
他立志要“多留遗产,少留遗憾。”
虽说是“以旧换新”,但是他全都严格参考史料记载,对于古建筑进行修复。
耿彦波市长虽然大动干戈,大拆特拆,对于拆迁地区人民的安置问题,他也努力做到面面俱到。
在亲自检查安置小区质量问题时,他发现地砖下面都是沙子,没有水泥,当场发飙,破口大骂,原地收回工程款。
在下属官员推三阻四,声称目前办不了“搬迁、安置”这件事时,他超级不爽,愤怒地要求其当场辞职。
“大同需要的是能干活的,不是需要什么官儿!”
2015年,这个视频还曾走红网络,圈粉无数,你是否记得呢?
他曾面对媒体的镜头坦然地说:“我还有三五年就要退休了,我就想赶紧把老百姓的拆迁安置好,把大同这个文化牌子做起来,我这一生才算是没有白走一遭吧。”
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才能完成的。
每一处主要工程的施工现场都有他的身影,他每天凌晨四五点出现,一直到半夜才回家休息。
他的鞋子长年布满灰尘。
在短短5年内,他指导拆除了约10万户住宅,实现了50万人口大迁移。
虽然背负上亿的债务,但大同已经不再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煤都,而变成了历史文化名城与宜居城市。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的大同和“脏、乱、差”再不搭边儿。
大同成为了真正的历史文化名城,市民也从灰心转变为如今的自信和自豪。
原本带有抱怨不理解的“耿拆拆”,也变成了有着赞扬褒义的“耿拆拆”。
2017年,大同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累计6000多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累计500亿元,同比增长33.02%。
大同市民被耿市长的长远眼光和坚持折服,耿彦波后续还有一系列的规划在实施中,一纸调令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
2013年2月6日,耿彦波在大同做市长的第五年,他被调离大同,去太原做了市长。
市民们全都十分不舍,自行组建了送行的队伍,场面壮观。
人群中不时地传来嘹亮的哭喊声:“耿市长不要走”“耿市长留下来”。
甚至有人激动地跪在了地上。
这场面也就电视剧里有了。
耿市长在车上只挥挥手和不舍的众人做了最后的告别。
看着在车窗里不断倒退的这座城市,他沉默不语。
耿彦波市长耳中回响着群众的呼声,鼻子酸涩,泪水不受控制地流淌下来。
大同摆脱了“煤都”的阴影,如今已经坐上全国新能源城市第一的位置。
大同成功实现了文化转型。
“耿拆拆”离开了大同,他对大同的愿景和构想止步于此。
他的改造城市之路也踏上了新征程。
拆到太原
2013年来到太原后,他的行事作风一路不变,始终“奋战在一线”。
在6年之内,太原城区面积翻倍,那几年,几乎整个太原都是工地。
他将太原市翻了个底朝天,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棚户区改造,城建力度为太原史上之最。
太原如今满大街都是拆迁户。
针对太原的顽疾——城中村,他凭借“整村拆除、安置优先”的方针,对太原市的170多个城中村进行改造。
雷厉风行,毫不拖沓。
他还构建了太原的中环路体系,即东中环,西中环,北中环,南中环。
疏通了全市的道路网络,新建包括北中环桥、迎宾桥在内的八大桥,建设地铁2号线(2020年开通),扩建机场与火车站,2年内重造太原南站。
耿彦波为太原带来的变化数不胜数。
就在人们以为他会一直这样“折腾”下去时,他却再一次不得不和大家告别。
2019年,刚满60岁的耿彦波市长辞职退休,“耿彦波时代”落下帷幕。
但是“爱折腾”的他依旧没有淡出大众视野。
他时常出现在曾主持修缮过的景点附近,在这片土地中徘徊。
当地居民也常能看见吃大排档的耿市长,“视察工作”的耿市长,还有观光的耿市长。
耿市长在大排档吃面
结语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因为他留给大同的“烂摊子”,还有拆真建假等等的弊端,导致他虽有鲜花与掌声,一直骂名也不断。
但是时间会证明一切,公道自在人心。
耿市长为了城市建设呕心沥血,他的妻子曾经急到在他半夜开会时,直接“杀到现场”把人带回家,声泪俱下地指责他不要命的工作。
面对家人急切的关心,他没有了往日的威风,只小声地辩解“没有嘛,哪有。”
如今若有机会去大同游一遭,我们会看到老百姓的朴实热情,问路时他们恨不得顺路把你带过去,出租车司机师傅热情的介绍大同风土人情,也都听到了对“耿拆拆”的好评。
旅人路过一个村子,看到那个许多年前讨伐了魔王的勇者,正蹲在村头吃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