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老师是谁?孔子的知识来自上古文化
孔子这么大的思想家,他说的话都是后人学习的经典,人们一直都在研究孔子说过的话,但是人们对孔子的话至今还没有研究透彻。
孔子的思想从哪里来?孔子的老师都是谁?
我们知道的是孔子向老子请教过礼,向师襄学习过弹琴,他们都算是孔子的老师,但是这仍然不能充分解释孔子的学问从哪里来的。
有句古话: 源有头木有本。孔子的学问总是有来源的。孔子自己是怎么说的呢?
《论语》里面也有这样两句话:
子曰:“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知者也。”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且比与我老彭。
孔子说自己的知识是从古人那里学习来的,那孔子说的古又是什么?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模糊的上古时代,在《黄帝内经》里面就曾经提到过上古时代。黄帝和岐伯就有一段非常著名的对话,提到了上古时代。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上古之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都是百岁老人。有人认为《黄帝内经》里面谈的上古时代缺乏存在的证据,是一个虚拟的时代。
还可以从我们的生活中寻找上古文化留下的痕迹。
历史上有一个被忽视的朝代……夏朝。我们都说自己是华夏儿女,这个夏就是指夏朝。
夏朝是存在于商朝以前的朝代,但是夏朝也是一个被低估了的朝代。我们现在喝的酒,吃的醋,甚至吃的酱都是在夏朝发明的。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前四个是生活必需品,后三个是养生保健品,现在人认为后面三个是可有可无的,很多家庭并没有常备这些东西,他们平时也不吃。
茶的利用是从治病开始的,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有些疾病仍然以茶为治疗药物,茶是药食同源的饮料。
神农氏是上古时期的人物,有人认为神农氏就是炎帝,虽然也有不同的意见,但是都认可他们生活在大致相同的时代,神农氏和黄帝也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姜醋茶这三个古人的保健品都是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发明了,并且得到了广泛的普及,现在人对他们的养生保健作为并不是十分了解。
至今仍然有不少人认为酱是腐败变质的食物,现在人吃的酱没有以前的酱品种多,古人吃不同的食物对应不同的酱,在周朝的时候还有专门的食医负责酱的制作。
上古之人是追求养生的一个群体,上古时期也是一个追求养生的时代,他们对养生的研究高出我们现代人很多,因为我们至今对上古之人发明的保健食品不理解。
孔子生活的时代还保存有上古时期的什么文化?孔子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学习到上古文化的?这些都没有记载。
孔子去向老子请教,老子是当时周王室的图书馆馆长,这说明老子有条件看到很多当时的书籍。因为当时还没有印刷术,也没有纸,文字都是写在木头上或者竹简上,所以当时的书籍不是很多,也许很多书籍都是孤本,能看到的人就更少了。
孔子看到的古书很多可能现在已经没有了,我们从《论语》的记载中也可以知道孔子读过的一些古书,现在能看到的也有几部。
《易经》是孔子读过的,《诗经》也是孔子读过的,只不过孔子看的《诗经》是3000篇的原版,我们看到的是孔子删减后的精华版300篇。
河图洛书也是孔子提到看过的古书,但是现在能看懂河图洛书的人也不好找,能读懂《易经》的人又有几个。这些都被人们称为天书,现代人对他们的理解很有限,即便是有一点认识,但是也不一定全面。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书基本都是孔子以后的书,或者是经过孔子修订过的书籍。
孔子看的书,很多在现在人看来是天书,我们不知道的孔子读过的古书还应该有。
孔子用他的天才智慧研究了上古文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上古文化讲出来,广泛的招收弟子,传播孔子理解的上古文化。
孔子说过: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述而不作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整体是礼坏乐崩,人们很难接受上古文化。
孔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践自己理解的上古文化。
这样理解,孔子的思想包含上古之人的养生思想就顺理成章。
孔子思想也不是凭空来的,而是来自上古文化,上古文化也可以算是孔子的老师。
这样可以说我们中华文化并没有完全隔断,只是后人对孔子思想里面的养生思想忽视了,或者是视而不见。
解读孔子的养生思想,也是恢复上古文化里面的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