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宋清如-与朱生豪即使天人永隔五十余年,还是深情如斯
众人知道宋清如是因为朱生豪,在嘉兴市区禾兴南路73号朱生豪故居门口,这对患难情侣身体相连,宋脸庞微侧,朱深情凝视,似喁喁私语。他们双眸微闭,冥思着,陶醉着,带着一种尊贵、宽容的气氛,一种神秘的蕴涵,他们的内心仍停留在秋风与落叶萧萧的歌声里吧。
这是嘉兴雕塑家陆乐的作品。
宋清如(1911年--1997年6月27日),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诗人朱生豪的夫人。
1911年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西张栏杆桥日晖坝(今属张家港市凤凰镇安庆村)一户富豪家庭。1932年进之江大学,1933年起即常在《现代》等多种文学刊物发表诗作,被誉为有“不下于冰心女士之才能”的女诗人。
因为对于诗歌的共同爱好和朱生豪结为伴侣,1942年两人在战火中的上海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并携手进入莎士比亚的世界,对朱生豪的译莎事业起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1
人们知道朱生豪,是因为莎士比亚剧作,这个年轻的译作家把生命中最美最后的日子都献给了它。宋清如呢,这个朱生豪背后的女人,当年的之江才女,她有过怎样的童年,她往日的生活到哪里去了,她的青春如何在时代的悲怆中得到升华?
宋清如生于1911年。与她同年出生的有萧红,比她稍早的有孟小冬、丁玲、林徽因、陆小曼等人,晚于她的有苏青、张爱玲、孙多慈等,这些民国女子大多心路坎坷,老照片中的形象是素色旗袍,布鞋,发式干净,表情娴雅。她们是旧时代的新女性,能断文识字,有远大抱负,但她们只是女性,暗夜中行走的人,无一例外都有一颗隐忍、丰沛之心。
宋清如是有读书情结的。从家乡读到外省,从私塾读到学院,连嫁妆也可以不要,真正是把读书当作事业来追求了。可能几千年来被憋坏了,一旦爆发,像火山,挡也挡不住。出走,读书,读书,出走,梦魇似的,民国女性的身影在校园里出现。
朱生豪留下莎剧第四集六个史剧没译,仓促离世。朱在遗嘱中嘱胞弟文振来完成此事,可文振的译风明显与朱生豪不符,出版方并不满意,宋清如决定代夫重续译事。这真是一个壮举。
2
一个人死了,那未完成的事业由另一个来继续。夫妻写书,琴瑟和弦,同时代的人,徐志摩和陆小曼曾共同创作过话剧《卞昆冈》;杨宪益、戴乃迭合译《离骚》成定情物。宋清如是存有这方面的想法的,既完成丈夫的遗愿,又能让彼此的魂魄流淌在莎士比亚的世界里不死。
可因为时代的原因,宋清如的译稿尽毁。毁掉的不仅是译稿,而是一个诗人笔底的情致、心血、希望……
宋清如是诗人,曾有过一段创作上的辉煌期。作为大学初年级的学生,她的新诗《有忆》、《夜半歌声》等可以称得上是20世纪30年代新诗中的精品。施蛰存曾说,如果继续写下去,她不会比冰心差。
骆寒超甚至断言:就诗人素质和创作成就而言,清如都比生豪先生要略胜一筹。
一言以蔽之,宋清如是有诗才的,并且成绩不俗,可惜没有再写。
3
多么遗憾,如果没有战争和政治运动,时代气氛也融洽,宋能拥有一个安逸的家庭环境,她的后半生也不会这么潦草。
没有假设,老年宋清如回家了,回到嘉兴南门朱氏老宅。房间的墙上挂着朱的画像,许多旧家具还是当年的,她睡在朱生豪曾经睡过的床上。她淡然地看待人生的离合,默默为辞世做准备。她编写了朱写给她的书信《寄在信封里的灵魂》,但删除了一些属于私人感情的内容。那个时代人注重的是灵魂欢愉,即使天人永隔五十余年,还是深情如斯。
一切都像回到了当年,回到她初进这个小院的一九四三年。一九九七年,宋清如聆听仙乐而去。因朱墓已毁于“文革”,所以她只能和《莎士比亚全集》、朱生豪的书信及那个装了他灵魂的信封一起下葬。这多像一首诗,两个诗人的灵魂在雨声里失眠或做梦,那境界是如何不同。
宋清如曾写过这两句诗:她苦念天上的仙乐/黎明时飞回了天空。
--END
文/草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