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文化:黄土高原上被厚土掩埋的遗珠
窑洞是黄土高原地区利用黄土的特有性质而挖掘的一种居住形式,源于原始社会的穴居文化,据有关史料记载窑洞式建筑距今大约有4500年历史,地下洞穴是最早的生活方式。在《墨子·节用中》中记载:“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堀穴而处焉。”陆贾在《新语》中提到“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未有室屋,则与禽兽同域。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从以上文献资料可以看出:人类在很早以前居住方式是穴居,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窑洞民居,并沿用至今。对于窑洞文化是窑洞所衍生出的一种文化, 窑洞文化在黄土高原地区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不仅包括民俗文化、窑洞内外的装饰文化,它是黄土高原地区最具有特色的文化遗产之一。所以,窑洞文化是最具地域文化色彩的民俗文化形式,其文化价值比较高。
窑洞文化是人们长期居住在窑洞里,其生产、生活习惯和民俗与窑洞有着密切的关系,由窑洞所衍生出的一种文化。在窑洞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具有庆阳地区特色的窑洞文化,这块古老的黄土地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民间文化底蕴深厚。窑洞建筑不仅是庆阳人民祖祖辈辈辛苦劳作的历史见证,更与当地庆阳民间乡土文化一道造就了独特的庆阳黄土文化。除了窑洞本身的建筑之外,窑洞文化的表现离不开窑洞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些艺术发生在庆阳的劳动者当中,劳动者的审美情趣又直接受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社会心理等的感化。
窑洞的传统建造习俗
窑洞的建造一般都坐北朝南,以面南为尊,以向阳为上,居于中间的就是尊位。灶为上,多在阳面,厕所次之,多为阴面。风水:风水就是该地区人们在建宅、修坟等动工时对环境的一种认识系统和选择方式。一些传统的风水观念影响着黄土高原窑洞居民选择,窑洞的风水主要有选址、坐字等。在今天庆阳农村地区在修建新的居室时都要看风水。选址:就是选择窑洞的环境,大体来说讲究远离庙宇,不能再绝户故址和坟址上修窑。坐字:就是坐北面南,坐西北面东南,这是主要方位的选择。修建窑洞首先修崖面;其次挖窑,挖窑必须循序渐进,防止整体塌陷;最后就是装修。现代窑洞的装修已和楼房装修基本一样,窑洞内部一些简单的家具一应俱全,门窗也用上现代化的一些铝合金门窗。
窑洞的建筑理念和布局
窑洞的建筑理念,是指为了修建窑洞民居所进行的一种建筑文化,包括窑洞院落和窑洞的村落等,是窑洞文化要素的一种表现。
(一)窑洞院落
中国长期是农业社会,农家的观点是把房子的界限定为‘院’,院落决定了户主对房子的外边和里边的空间再区分,左右着住户对房屋的一种居住和继承权的再分配,也影响着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窑洞院落包括院墙和庭院。墙:房屋或者庭院周围的障壁,在古代称为墙,也称墉墙或垣墙,这里的墉墙指的就是高墙,垣墙指的就是矮墙,而窑洞民居的模式又是前庭后窑,这样从方位和功能上分,就有前墙,背墙,和界墙。庭院:在庆阳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庭院就是独立式窑洞四合院,这是一种标准的庭院制式样,不论这户人家有多少院,以正庭为基准。
(二)窑洞村落
窑洞村落主要有一是村落选择的条件。窑洞村落选择的先决条件就是依水土选择,水源是人畜饮水为村落选址时的首选,所以村落选择还要选择能掘井。依方位选择:多选取避风向阳地段,俗称风水,风水从环境与人的关系问题上来讲,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比如:居住环境好,可以避风向阳,防止下湿乃至水患。依交通选择:出行方便是高原区域永远的追求。沟壑区选择顺沟出路,原面区选择沿原出路。二是村落的公共设施。主要有供交通出入用的道路,供人畜用水的井。村中的道路有两种,一种是连接院落之间的村中道路,另一种是连接村落与村落的村间道路。水井是居民最重要的生活设施。
窑洞独特的设施
庆阳窑洞独特的设施里面,最能体现窑洞的内部设施就是灶和炕,外部的设施是窑洞的烟道系统。
(一)灶
灶是窑洞人做饭的工具,窑洞的灶是由古代火塘演变来的,灶在黄土高原窑洞民居区的汉代就出现了,早在西汉中期,陶灶功能已很完备,在绥德县四十里铺出土的汉墓陶灶中,出土的灶面呈长方形,出土的灶呈半圆形灶体,绥德县延家岔出土的汉墓石灶,出土的该石灶为三斧穴式,这种石质锅台和灶面三锅型制一直沿用至现在;还有陕北绥德县小官道龙山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彩绘的灶址,这一发现证实了确有祭灶的圣火崇拜的仪式。祭灶在今天庆阳人们的生活中还在继续传承,在当地每年过春节时,都要在灶上点油灯,烧黄纸,还要在灶上献一些做好的饭。在杨官寨遗址共发掘庙底沟文化的房址南侧底部发现一个柱洞和一处灶坑。灶壁部分经草拌泥涂抹。该遗址发现的灶均为夹砂陶,侈口,尖棱方唇。陕西武功县赵家来遗址发掘的灶,在发现的房子遗址中,居住正中设有一个烧火的灶址,灶址平面作圆形,灶面烧成红色和青蓝色,很硬,与居住面平齐。
从以上的考古资料可以看出,灶在窑洞式建筑的遗址中都有所发现,在陕西杨官寨遗址发掘的遗址来看,距今有 5500 年的历史,灶文化的历史也比较久远,在窑洞式建筑的发展中,灶文化也在不断的演变,后来的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很好传承,这种古老的文化在今天的民居文化中都体现了出来。内蒙古阿善第二期遗址的半地穴式房内发现有圆形坑灶,在圆形坑灶后再加一方形地面灶,该遗址发掘的灶为圆形坑灶,在圆角的地面灶,灶坎断面呈半圆形,这说明在窑洞式的遗址里面灶作为人们生活必备用具,其形制也随着窑洞的形制发生变化。内蒙古园子沟遗址内蒙古阿善第三期房址挖掘出的窑洞遗址其建筑结构特点是门向东或东北,洞内有圆形的火灶和火炕,地面和炕上涂有洁白干净的白灰膏,说明早期人类已具有很高的技术研制水平,反映了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北方地区人类生活文明程度。甘肃庆阳宁县阳坬遗址出土的灶,在发掘的住室北壁近门洞处有一壁龛式灶。在庆阳发现的灶遗址进一步的说明了在窑洞建造的区域,必定有灶文化。在甘肃庆阳宁县阳坬遗址出土的灶,在发掘的住室北壁近门洞处有一壁龛式灶,这说明灶文化在庆阳窑洞民居中都有所体现,这种文化在后来窑洞发展中不断在改进,并影响到了庆阳地区后来居民的生活。
(二)烟洞
烟洞是在建筑学上的一种称呼,烟道又称“烟囱”。公元前 5000 年左右,西安半坡古居民,在烧制陶器的时候即已使用类似烟囱的装置。“囱”又是古代“窗”的意思。从“囱”的字可以看出,原始人的火塘时代并没有正式的排烟系统,而是火塘的烟随便从门窗逸出的形态。庆阳的下沉式窑洞由于庆阳所处地形的关系,烟道口大多都是土坯砌成的。在甘肃省庆阳宁县阳坬遗址发掘的陶窑中发现的烟道,该烟道作为排烟系统,烟道系统不独窑洞中存在,在后来庆阳民居的发展中,这种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烟道的位置一般在窑墙正中的位置,利用窑墙作为烟道上部防水,这样既省料而且从外形上看还很美观。烟道的掏挖一般用到的工具都是洛阳铲从上往下进行掏挖。
窑洞本身作为一种文化,它所体现的也是一种建筑文化,作为黄土高原地区地下空间的利用,其建筑的艺术特征又与一般建筑有着很大的区别。窑洞建筑是一个组合的系列文化,最终回归自然。因此这类窑洞的建造艺术特色从窑洞聚落的整合美到室内的装饰美,都体现出一种别样的文化。窑洞是古时期“穴居”生活的继承、发展和进化,是中国窑洞民居的一种典型形式,是中国窑洞民居文化的精华。窑洞居民在定居以后,适应农耕文化,窑洞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