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聊烂剧”成为一种潮流
剧是演员演的,梗是大家造的。
文|杨睿琦
编辑|张嘉琦
《以爱为营》火了,只不过以一种剧方、观众都想不到的方式火了。
美女记者爱上霸道总裁的古早情节、男女主角的平平演技、如同鬼畜一般的转场、以及几乎快把观众眼睛晃瞎的打光都引起观众各方面的吐槽。
这些吐槽流动于各大平台之上,让《以爱为营》获得了超出剧集本身的热度与讨论度。云合数据显示,该剧自开播第二天至今,正片有效市占率一直位列在播剧的前三位。
数据来源:云合数据
这并不是个例。
今年播出的《我的人间烟火》也引起了用户大范围的吐槽与讨论,甚至开创了 " 乐子剧 " 的先河:比起一部剧,它更像是一个互联网乐子,源源不断地诞生可供网友讨论的素材。
《我的人间烟火》(图源:豆瓣)
很难说这些参与讨论的人,是否完整地看完了全部剧集,但因为互联网媒介的兴起与变化,以及观众话语权和观剧审美的提升,让这些剧集的 " 吐槽声 " 逐渐形成一种舆论场,甚至一种文化潮流。而用户对于这些剧集的 " 口诛笔伐 ",实际上也是对不断变化的社会价值观的讨论与修正。
当舆论场用 " 梗文化 " 解构一部烂剧时,本身也是对剧集行业甚至流行文化的一种参与。
扫射国产剧
烂剧也有 " 门槛 "。
并非所有被吐槽的剧都是烂剧,当下的烂剧,更多指在年轻群体中被大范围讨论,甚至蔓延至路人盘的剧集,比如去年的《东八区的先生们》,今年的《我的人间烟火》《以爱为营》等。
当然,这些烂剧,也分轻重。
" 轻烂剧 " 一般围绕着选角、造型、打光、转场等剧集细节部分。其中,选角是最容易引起吐槽的领域,常见于改编剧集中,尤其是女性角色。
选角不能让人满意,会直接影响到观众对剧本身的评价,进而被打入 " 烂剧 " 行列。比如 2014 版《神雕侠侣》中,陈妍希被评价为 " 史上最丑小龙女 ",除了扮相不够仙气、清冷之外,李若彤、刘亦菲的珠玉在前也给后面的小龙女们不少 " 压力 "。这版《神雕侠侣》豆瓣评分只有 5.2,负面评论也多集中于对选角的讨论。
陈妍希版小龙女
今年翻拍自《上错花轿嫁对郎》的《花轿喜事》也面临同样情况。扮演李玉湖、杜冰雁的田曦薇、白冰可被拿来与黄奕、李琳相比,豆瓣众多一星评论中都是 " 一点都比不上 "。
李琳与白冰版本杜冰雁对比
有 " 纸片人 " 原型的改编剧也同样如此。当原著小说中 " 倾国倾城 "" 祸国殃民 " 的 " 绝世大美人 " 从文字来到影像世界,扮演这些角色的女演员们开始陷于舆论,比如最近两部剧集《以爱为营》《宁安如梦》的女主角白鹿。
白鹿扮演的郑书意、宁二均是绝世美女,甚至两部剧中都通过配角的嘴,反复渲染女主角之美艳动人、绝世风华。但观众似乎并不买账,豆瓣、微博上充斥着大量对 " 白鹿不够美 " 的讨论,甚至将白鹿与范冰冰、宁静、以及韩国女团成员张元英、裴珠泫进行 AI 换脸,认为 " 这就对味了 "。
造型也是近些年来被吐槽的重灾区。自 2017 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带火了 " 简约风 " 后,古装剧开始大范围复制,甚至后来被观众嘲讽为 " 丧葬风 "。察觉到观众喜好变化的剧方最近又开始在主演头上 " 盖房子 ",以层层叠叠的富贵首饰突出妆造用心,走向了丧葬风的另一个极端。
" 盖房子 " 式妆造(图源:微博)
现代剧也不遑多让,尤其是都市情感剧。最近的例子是白鹿的《以爱为营》,剧中白鹿的多套精致造型却并未被观众感受到女记者的精明强干,连带着 " 小香风 " 也成为了 " 土气 " 的代名词。
转场则是最近一段时间观众的吐槽新好。
导演李木戈被观众称为 "PPT 式转场第一人 ",在电视剧《你是我的人间烟火》中,经常出现上一秒是女主角的特写,下一秒就以 PPT 式缩放切换到众人吃饭的大全景,以及男主角宋焰擦镜子,擦着擦着擦出来个许沁等操作;电视剧《为有暗香来》中以对主演周也的头部放大进行转场也令观众感到迷惑,被称为 " 好歹毒的镜头 "。
镜头语言的胡乱运用也引起观众的接连吐槽。比如《以爱为营》中主角时宴出场时高频使用的仰视镜头、《宁安如梦》中为表现谢危离魂症发作而疯狂摇晃的镜头,以及谢危与宁二对话时突如其来的旋转与特写镜头,都让观众感到不适,被调侃为 " 洗衣桶镜头 "。
打光、色调、磨皮这些更为细节的部分也让观众不明所以。整体来看,观众吐槽的点在于滤镜太白、磨皮太过,呈现效果严重失真。
其实这些讨论早就出现,但不知为何直到现在国产剧仍存在这些问题。比如金晨、王安宇主演的《炽道》也许是想通过朦胧画面营造浪漫氛围,但最终仍被观众调侃为 " 澡堂子滤镜 ";《玫瑰之战》《关于唐医生的一切》这种 " 大女主都市职场剧 " 也难逃滤镜、磨皮争议。
在这之中,热爱使用大灯打光的导演朱锐斌已被观众称作 " 朱大灯 ",在《香蜜沉沉烬如霜》《宁安如梦》等作品中,大灯、逆光、仰拍已然成了朱锐斌的 " 导演三件套 "。
不仅观众吐槽,演员也深知这种拍摄方式的弊处。在《白月梵星》的开机仪式上,主演白鹿向导演朱锐斌提出,希望不要再使用他的 " 宝藏大灯 "。
对镜头、滤镜、打光、置景等种种细节的讨论,实际上是观众观剧审美的进步。" 拿着放大镜看剧 " 的另一面,也是变相对创作者提出更高要求,这或许是 " 烂剧文化 " 形成的起源:现在的观众越来越不好糊弄,稍有不慎就会迎来 " 群嘲 "。
烂剧的终极形态
如果只是吐槽细节,证明这部剧还不算 " 病入膏肓 "。烂剧引起讨论的终极形态,是观众对价值观的抨击,这种讨论往往也相对后置。
一部剧之所以被彻底打入 " 烂剧 " 行列,很大程度是因为它从根源上就彻底站在了观众的对立面。
比如《以爱为营》,最开始观众的吐槽火力还主要集中于服装搭配、男女主演技、转场镜头等细节,但伴随剧情展开,观众开始讨论剧集的内核了。
女主角财经记者郑书意,在剧中鲜少展现专业能力,却大张旗鼓表现通过美貌谋取便利,这让原本就在国产影视剧中被污名化的女记者形象雪上加霜,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中努力工作生活的女记者的一记嘲讽。
虽然目前这种讨论还仅限于职场与亲密关系,但这似乎已经成为国产职场剧的通病。喧宾夺主的感情戏一向是职场剧被吐槽的重灾区,而《以爱为营》的出现 ,再次放大了这个问题。
至于引发大面积群嘲的《我的人间烟火》,与当下情绪的冲突感则更为明显,这种吐槽已经不仅局限于观众群体,而是已经蔓延到了最广大的路人盘。
观众固然有对男主角演技的集中讨论,但吐槽核心是这部剧集与当下相比异常落后的价值观。豆瓣上获得近四万点赞的评论可以精准概括:" 这部剧是人们日益增长的影视文化需求同落后的影视文化作品之间的矛盾的典范。"
可能剧方也想不到,富家千金搭配穷小子,为了真爱挣脱家庭束缚的经典戏码,怎么到当下就失灵了?
《我的人间烟火》(图源:豆瓣)
一方面,《我的人间烟火》的主要受众群体是年轻女性,伴随着近些年来女性主义的萌芽与发展,这种为了 " 真爱 " 不顾一切的情节只会让观众觉得 " 失智 "。尤其当这个 " 纯爱战神 " 口口声声不靠家里,但又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来自家里的一切时,难免让身处现实的观众无法理解,甚至觉得有些 " 可恨 "。
另一方面,《我的人间烟火》选择了 " 坏小子 " 宋焰作为男主角,但这种 " 坏 " 并没有让观众感到性格层面的魅力,也没有呈现出这种 " 坏 " 背后来自社会、家庭、个人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相反的,观众直观感受到的,是一个会对心爱女孩的妈妈说 " 扒掉你一层皮不是问题 " 的小混混——最让人觉得冲突的是,这个小混混的另一个身份是消防员。
与此同时,许沁现场救人、宋焰拿灭火器秀恩爱等挑战社会常识,以及涉及消防员、医生等职业的相关情节更是让观众的态度从 " 看乐子 " 到严肃讨论。至此,《我的人间烟火》才迎来来自观众最致命的一击。
不过相比于《东八区的先生们》,《我的人间烟火》处境还不算太糟。" 泡洋妞为国争光 "、" 大屁股好生养 "、以及近乎于性骚扰的主角互动,让《东八区的先生们》得到二十余万人打分,最终 2.1 分的国产剧最低评分,并从平台下架。这也是国产影视剧中,第一部因为观众反馈过差彻底下架的电视剧。
当烂剧变成一种文化
烂剧并非当下特产,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烂剧。
作为反映当下用户价值观及生活状态的艺术形态,电视剧有一定的时代属性与对应人群。比如《娘道》在现在的年轻人眼中也许是部烂剧,但在当时的中老年群体中,或许并没有那么烂。
《娘道》剧照(图源:豆瓣)
但对烂剧的关注与讨论,甚至伴随着吐槽、玩梗形成一种文化,却是如今这个时代的 " 特产 "。这背后是传播媒介、平台、用户多方变化、互动和 " 共创 " 的结果。
首先最重要的是传播媒介的变化。过去人们在电视上看剧,吐槽的唯一途径可能只有身边一起看剧的观众,传统纸媒、电台等媒介,离普通观众的生活还是过于遥远。
而伴随着微博、微信公众号的逐渐起势,评价的权利走入寻常百姓家,人人都可以对烂剧发表观点,平台的崛起与舆论场属性的加强,也让用户的话语权不断提升。
如今,讨论剧集的阵地越来越多。微博、豆瓣、B 站、抖音、小红书 …… 每个社交平台都容纳了数量极多的剧集观众,他们不仅能够掌握最新剧情,还能随时参与到讨论当中,用更加短、平、快的方式,随意表达自己对一部剧集的喜恶,并在各个平台流动传播。
小红书上对《以爱为营》《我的人间烟火》的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众多影视创作者也和平台一起飞速成长,成为观众们的 " 嘴替 ",这些观众也许并没有从头到尾追完一部烂剧,但却可以通过观看这些二创内容,完成对烂剧的 " 二次消费 "。
" 烂剧我一部没看完,但吐槽一个没落。" 一位资深吐槽内容爱好者对毒眸这样说道," 平时不敢骂烂剧,怕被主演粉丝网暴,但这些博主可以说出我的心声,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看他们的内容有种和好朋友一起吐槽的感觉。"
吐槽内容是伴随烂剧飞快成长的一种内容类型,流动于全网各平台。这些被二次加工的烂剧内容由于加上了创作者各具特色的解说、吐槽,充满娱乐性,从某些层面来说,甚至比看烂剧更有意思。
除此之外, 用户对于烂剧的消费还有一部分 " 社交需求 "。
" 烂剧对我来说就是一种社交货币。" 同样对烂剧上头的刘宇婷这样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与烂剧相伴而生的,还有传播速度极快的 " 梗 ",这些梗往往也会倒推助力烂剧的传播。
比如《我的人间烟火》中的 " 白粥 "、" 宋知许日记 ";《以爱为营》中的 " 苍蝇视角 "" 印度运镜 ";《东八区的先生们》衍生出来的 " 西八区的先生们 ";《长月烬明》引发的 AI 换脸潮等,如果不知道这些梗,可能就要面临社交场上的 " 失语 "。
" 西八区的先生们 "" 宋知许日记 "(图源:小红书)
烂剧的衍生梗和剧集本身形成互文,一方面,烂剧在社交平台的广泛传播会源源不断地造就新 " 梗 ",另一方面," 梗 " 的二次传播也会扩大烂剧的影响与传播范围,这本质上是社交属性在剧集营销中加强的体现。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引起剧方的担忧。" 没有一部剧集在上线后希望得到‘烂剧’这种定性和评价,也没有剧方希望拿‘烂剧’这个点炒作营销。" 担任剧集宣传的芳芳这样说道。
剧集作为大众文娱产品,上线之后收到的评价其实往往不在剧方的预期与掌控范围内,而这种因为烂带来的高讨论度,往往是把双刃剑。
虽然观众疯狂吐槽,但吐槽的另一面也代表着关注,关注也就意味着收视率与商业价值。以今年暑期档为例,《我的人间烟火》以近 50 家代言名列第一,甚至部分品牌随着吐槽声越来越大追加投放,《偷偷藏不住》《后浪》《长月烬明》等被观众吐槽的烂剧也都以 30 多家品牌投放名列前茅——对品牌而言,曝光或许才是最重要的事。
当然," 烂剧 " 也会引发不少负面效应,其中最直接的就是对明星的折损,比起剧集创作者,演员是最先被推到台前 " 承担火力 " 的一方。
《东八区的先生们》后,张翰沉寂近一年,最近才以话剧《如梦之梦》回归,但也并未引起声量;杨洋在《我的人间烟火》后直接与 " 油腻 " 挂钩,俊朗贵公子形象不再,甚至女主角王楚然此后的诸多待播剧引起观众抵制;《以爱为营》后的王鹤棣口碑也一夜回到《遇龙》;出演《长月烬明》后的罗云熙直接从古装美男神坛跌落,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嘲讽与吐槽。
小红书上的吐槽
不管是在豆瓣上打低分还是在 B 站、抖音、小红书上刷二创内容,对于层出不穷的烂剧,观众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给出最直观的评价。
剧集观众正在依靠自己的力量 " 整顿 " 市场,当这些吐槽烂剧的声音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和放大,进入到更大范围的公共讨论空间时,也意味着创作者们需要花更多心思去揣摩他们的喜好。
并非需要创作者事无巨细都要倾听观众意见,毕竟好的内容从来都是引领者而非模仿者。但当一部剧已经烂到形成强大的舆论漩涡,甚至让 " 讨论烂剧 " 成为一种潮流时,被吐槽的导演、编剧和演员们,或许真的需要 " 下凡 " 听听观众的心声。
打造一部剧集固然是艺术创作的过程,但剧集同时也是面对市场的商品,当这个商品 " 四处漏风 ",槽点不断时,生产者们也该好好想想,如何让烂剧及时刹车。
毕竟,观众的时间也很宝贵,与其以吐槽烂剧为乐,还不如多看两部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