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龙个人资料简介(与妻子分居14年互相成就)
从《渴望》《编辑部的故事》《芈月传》《甄嬛传》《红高粱》。
到这两年热播的《急诊科医生》《功勋》《幸福到万家》。
郑晓龙一个人,创造了起码三代人的青春记忆。
似乎“郑晓龙”三个字,就是上乘影视作品的保证,就是口碑的代名词。
郑晓龙与孙俪
近期由赵丽颖、刘威、唐曾、罗晋出演的《幸福到万家》频频霸榜。
跟着“何幸福”的脚步,我们看完了一个励志故事,也看到乡村新面貌。
与赵丽颖的复出同时被人关注的,是导演郑晓龙影视背后被泪水打湿的亲情和爱情。
《幸福到万家》海报
“才华横溢郑晓龙,洁身自好郑晓龙,保持初心郑晓龙。”
这句话是网友给导演郑晓龙个人、婚姻、事业的评价。
40岁才结婚,婚后因为工作与妻子异地分居14年。
对儿子没有尽到作为父亲的责任,对父亲没有尽到作为儿子的义务。
为一心所求的影视付出所有,郑晓龙用泪和痛铺就“金牌导演”之路……
01 从文学中找出路
1952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部队大院。
郑晓龙与同时代的年轻人不一样,他极为晚婚晚育。
1975年从部队中走出来,因为有着大量名著阅读的底子,还有一定的文字创作功底。
郑晓龙被分配到了北京人民广播电视台农村部做记者。
郑晓龙
这段经历可以说是郑晓龙一生中的宝藏。
行走在一线地区做采访,与有着各种经历的贫苦人民打交道。
听他们讲故事,之后撰写稿件进行总结。
郑晓龙的阅历在增加,创作能力不断提高。
贴近生活又在生活中有所升华的思想,也在这时候一点点形成。
1978年,无数年轻人瞅准了高考的时机。
太想要学习中文系统知识,让自己干巴巴的文字灵活起来。
26岁的郑晓龙走进高考考场。
“那时候我只是想要上大学,谁让大学里的书多,老师厉害,那么吸引人呢?”
即使缺考了数学,郑晓龙还是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北京大学分校中文系学习。
喜欢看文字,也热爱写文字。
胸中有着数不尽的故事和一大箩筐要说的话,郑晓龙拿着笔埋头于书案。
没多久,小说《轻轻的敲门声》得到发表,他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稿费。
也是在大学期间,郑晓龙尝试剧本创作,完成了《两航归梦》。
30岁毕业,没有回到原先的工作岗位。
他去了当时正兴起的,在他看来可以自由创作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
一年半的时间便当上了副主任,事业有了,成家的问题就被摆在了台面上。
02 同样爱好的人在一起
“你弟弟都结婚了,你还在等什么?我托人给你介绍了好姑娘,你快给我结婚!”
不管母亲再怎么催,甚至上手拍打,郑晓龙始终不急。
“我会结婚的,等我遇到,我自然就结了。你们着急没用的……”
用各种各样的话推辞着,郑晓龙确实在认真寻找自己喜欢的女子。
1985年春天,在南京举行的全国第3届中短篇小说颁奖大会上。
33岁的郑晓龙认识了人们文学出版社的年轻编辑王小平。
同样爱好文学,同样为文字着迷喜欢写作。
郑晓龙约王小平一起在夫子庙看人来人往。
一起在中山陵前长长的台阶上抬头仰望。
在秦淮河的画舫边回顾历史。
互生了好感的两人就这样确定了恋爱关系。
只是对于自己喜欢的工作,两人各有各的追求,结婚的事始终被放一边。
后来郑晓龙经常到外地拍戏,王小平随他去了不少地方。
当时在海南,只要出外景,郑晓龙就会摘野花编成花环送给在旅馆写作的恋人。
而王小平也在忙自己事的同时,打理着男友的日常生活。
郑家父母看儿子与女朋友感情这么好,更是开始不停催婚。
可1990年,觉得自身创作遇到瓶颈的王小平决定去美国深造。
郑晓龙并没有阻挡女友的脚步:
“你去吧,咱们经常写信,你相信我,我也相信你……”
每年只有两次团聚的机会,这次分离所激发的思念,让王小平和郑晓龙的感情更深了。
03 事业与婚姻齐头并进
1990年是郑晓龙名动四方的开始。
受第一份工作做农村部记者的影响。
郑晓龙最想要拍的就是扎根于生活,反映生活,属于老百姓的故事。
以从未有过的“室内表演”的形式创作《渴望》。
真善美得到传播,假恶丑得到消灭。
在张凯丽等人的演绎下,《渴望》成了引起全民观看的热播剧。
据说也是因为这部剧中将人性的优点进行放大,进而带动了一股“良善风”。
这部剧降低了当年的全国犯罪率,受到了公安部的表彰。
接下来就是一部《编辑部的故事》
有多少人知道冯小刚之所以进入娱乐圈,是因为郑晓龙的慧眼识珠?
左起:王朔、冯小刚、郑晓龙
冯小刚学历不高,但思维活跃,大胆敢想。
1991年时他只是某公司的一个美工者。
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郑晓龙,他便请求对方给自己一个机会,他想做编剧。
“王朔,我这儿有个小伙子是个人才。你先接剧本工作之后让他写,如果他写不好,咱们再说。到时候要麻烦你改一改。”
就这样中间转了一道手,冯小刚抓住了出头的机会。
“好了招人嫉妒,差了让人瞧不起,忠厚人家说你傻,精明人家说你奸。冷淡了大伙说你傲,热情了群众说你浪。走在前头挨闷棍,走在后头全没份儿。这也叫活着……”
讽刺而又犀利的台词,就算放在30年后的今天,依旧说着社会与生活。
披着轻喜剧外衣的现实剧《编辑部的故事》,被称为是我国情景喜剧的开山之作。
也是因为这部剧,成就了张国立、葛优、吕丽萍、吕奇等优秀演员。
而在导演的位置的赵宝刚在郑晓龙的启用下,也站住了脚跟。
儿子的名气越来越响,家中的二老却越来越发愁。
1992年,郑晓龙满40了。他知道父母在为什么费心,自己也对婚姻生出了一点渴望。
“小平,咱们结婚吧!”
一个电话打到美国,王小平并没有拒绝。
“我走不开,你能不能到美国来?咱们在这边注册,等我回去再补婚礼?”
从单位请了假,带上个人证明、资料去美国。
这年的夏天,郑晓龙结婚了。
03 妻子与父母全心相助
如果说郑晓龙开启了中国电视剧时代的新篇章。
契机应该就是这次的美国之行。
90年代初,无数中国青年掀起疯狂地“出国潮”,“外国的月亮”被置于高处。
在王小平的介绍下,郑晓龙看到了一些中国人在海外的生活现状。
一部走出国门,全程在美国拍摄的《北京人在纽约》的雏形就这样形成。
资金是这部剧从开始到结束都悬在郑晓龙头上的一把刀。
王小平为了支持丈夫,给能说得上话的亲戚朋友全打了电话借钱。
甚至在美国学习期间的同学、朋友她也没有“放过”。
然而她凑出来的钱也仅维持了剧组在美国一个月的拍摄工作。
“小平,我在北京有套房,我想把房子抵押了,你觉得……”
没让丈夫把话说完,王小平就点了头。
抵押全部资产,向银行贷款150万美元。
王姬、姜文《北京人在纽约》剧照
王小平冒着被学校开除的风险,动不动旷课为剧组做翻译,买食材做大锅饭。
1994年,由郑晓龙执导的21集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播出。
姜文、严晓频、王姬、马晓晴等人用真实情感的演绎。
戳破了无数人“异国天堂”的美梦,直接降温了之后两年国内青年的出国热。
可将飞天奖和金鹰奖揽入怀中,回国后的郑晓龙流着眼泪跪在了父亲床前。
原来他在拍摄期间,郑家父亲因病住医院。
接连两张病危通知书,郑晓龙让妻子在美国主持大局,自己则急忙回家。
重任在身,美国那边40多个人等着他回去开拍。
医院里父亲抢救的灯亮了又亮。
拿不出钱,又给不了陪伴。当时的郑晓龙只觉得难过地喘不上气。
郑晓龙
“你快走,身家性命都赌上了你就不能退。我这里还有你兄弟,不用你照顾。你可一定要好啊,欠的钱也一定要还,咱不能做那没有良心的人……”
两天之后清醒过来的父亲怎么都不让儿子在身边陪着。
郑晓龙带着满心的“无能”回到美国。
幸好当时王小平始终在旁安慰开导,后续父亲的恢复状况较好,郑晓龙才没有钻进牛角尖。
04 互相体谅拉近两颗心
电视剧在国内上映后,在美国的王小平早产,生下了稍显孱弱的儿子。
国内的工作走不开,郑晓龙直到一个月后才见到孩子第一面。
王小平并没有责怪丈夫的“不上心”。
她知道,丈夫是在践行自己的理想。
郑晓龙与妻子
有了孩子生活也没有安定安稳。
郑晓龙在国内发展,王小平在海外工作。
夫妻两人虽然异地分居,但始终牵挂着彼此。
1996年,王小平应《费加罗报》的邀请到巴黎工作。
郑晓龙每结束一部作品的拍摄,就会到巴黎与妻子相聚一次。
“你知道,我也有自己想要实现的理想,我做不了家庭主妇,对不起……”
王小平在两人异地分居的日子里,多次这样和郑晓龙说。
一开始郑晓龙并不当回事。
他知道妻子是位职业女性,谁也没有权利让她一定放弃工作,回归家庭。
可妻子说的多了,他也就收起玩笑的语气。
“是我对不起你,孩子一直跟着你,我是轻松了,只打拼事业,你照顾孩子上着班,你不怪我我就很知足了,别再和我说对不起……”
互相体谅着维护长距离的婚姻。
直到2010年儿子要上高中,王小平才下定决心辞职来到丈夫身边。
分居并不代表夫妻的心不在一起。
2000年,郑晓龙执导个人第一部电影作品《刮痧》。
而这部电影的剧本就是由王小平改编而来。
“他是我的儿子,是我生命的延续,每当我想到他,便会肃然意识到作为父亲的责任,我很高兴承担这个责任。”
王小平将当年儿子到来时,给丈夫带来的感动写进剧本。
这句台词被念出来,摄影机后面的郑晓龙泪湿眼眶。
“我妻子是世界上最懂我的人,我的每一份感动,她都记得清清楚楚。”
郑晓龙当真是个极能发现生活美好,寻找细碎闪光点的导演。
05 最佳夫妻档显神威
上了年纪的父母总是吵吵闹闹,有时还会不停呼叫自己前去评理。
郑晓龙一点不觉得烦,反而觉得这就是生活的真谛。爱情也许就是这样。
在评理中受到启发,他策划并执导了电视剧《金婚》。
蒋雯丽与张国立演绎的夫妻一生,再次创下收视记录。
郑晓龙也凭此拿到白玉兰最佳导演奖。
之后还有《生死十日》《春草》《幸福像花儿一样》等优秀作品。
至于那部火到国外的清宫剧《甄嬛传》。
是王小平于2006年催促郑晓龙买下《后宫·甄嬛传》的改编权后才有的产物。
“你推荐的,你可不能因为人在国外就全部不管啊。我聘用你当这部剧的编剧。”
2009年,王小平开开心心地接受丈夫的聘请,之后开启了长达一年的激烈争吵。
“我这样写总是有我的道理,你凭什么用感觉这两个字,就都给我否了?”
“必须听我的,华妃假怀孕为什么不能吃酸黄瓜,就这样,不能动!”
“我是你老婆,我还能害你是怎么。我今天还就告诉你,这部剧里的每个人身上都有我费的心思。就连他们的年龄、出场顺序我都有设计,你敢改就给我等着”……
郑晓龙在片场为演员说戏
郑晓龙执导这么多年来,从没有遇到过这么“强横”的编剧。
这次遇到了不说,偏偏他还一点办法都没有。
2011年76集的《甄嬛传》上映。
王小平用实力说话,精彩的故事情节让她在丈夫面前高高抬头。
郑晓龙由衷赞美:“我妻子才是这部剧里最美的女人!”
06 贴近生活,认真生活
接着又是一部大剧《芈月传》,同样是夫妻共同合作。
影片大获成功的同时,郑晓龙与王小平被业内人士冠上了“最佳夫妻档”的美称。
用两年的时间打磨一部《功勋》。
郑晓龙为那些人们不太能理解的航天、医药、生物等领域专业知识为难。
“怎么才能拍的全国所有人都能看得懂呢?”
郑晓龙与王小平
王小平为丈夫指点迷津。
“你多梳理资料,自己理解了,然后把这段故事讲给我听,我能听得懂,能被你讲的感动流泪,你用这样的形式拍出来,人们都能看懂,都能感动。”
不着急于拍摄进度,郑晓龙用耐心和专心,为观众献出了多位功勋人物的感人事迹。
刚刚大结局的电视剧《幸福到万家》也同样花费了郑晓龙不少的心思。
“我讲万家庄,其实是想讲我国乡村建设的进程与成果,我就想让更多人看看,乡村以及农民们变化显著的精神面貌。”
从故事大纲到2022年上映,郑晓龙花费了近6年的时间。
他对演员唯一的要求,就是贴近生活,贴合当下,反映现实。
郑晓龙出品就是质量保证的原因,可能就在于他从不偏离自己的理想之路。
70岁也不停歇,郑晓龙说自己之所以能无忧地坚持自我。
一个是要感谢自己的妻子,另一面要感谢父母的支持。
“跨国分居并不是不能克服的难题。也是因为妻子的包容,没有给我一点压力,我才能认真工作,导这么多戏。”
“我的父母经常唠叨我,那些唠叨被翻译过来,只有两个字:关心。我很感激他们给我不求回报的爱,对于他们,我始终有愧。”
年轻时对于父母的催婚始终不回应,当儿子长大了,郑晓龙也尝到了老父亲的焦急滋味。
郑家儿子品学兼优,有优秀的工作,人品不错。
可他似乎随了父母,年近30就是不谈朋友,更别提结婚了。
逮住机会就催婚,焦灼的郑晓龙偶尔会自我调侃:“真是风水轮流转”!
比原先时候生活慢些了。
郑晓龙和妻子经常手拉手在天坛花园散步。
一辈子没有绯闻,没有花边,即使分居多年依旧恩爱,心中珍藏。
郑晓龙与王小平用另一种相处方式,诉说了幸福婚姻可能有的样子!